首页

搜索 繁体

藏国 第777节(2 / 3)

,这样就需要大量马匹,那第二个产业也来了,畜牧养马业。

如果是运输货物呢?这里涉及到的产业就多了,我们首先需要非常结实耐用的大型马车,那么制车业就出来了,坚固耐用的马车就必须大量用到生铁,这里面就涉及采矿和冶炼。

其实我更希望独孤家能投资到采矿业和冶炼中去,军器监有炸药,这是采矿的利器,能使采矿业得到大发展,有了足够多的生铁,我们就要从木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了,现在种田用的犁,铁犁只占了三成,其他七成依旧是木犁,如果都换成铁犁,是不是种田的效率会更高?”

独孤明点点头,“我明白了,殿下是希望独孤家投身到产业中去,挖更多的矿,炼更多的铁,织更多的布。”

“一点没错!”

李邺欣然点头,又道:“还有一个战略行业,就是造船业,我建议你们去工学看看,工学正在试验蒸汽机,已经快要成功了,一旦成功,它便可以驱动船只航行数万里,不再需要风力和人力,也不用管季节,将来你们从天竺招募劳工开发海岛,就要靠这种蒸汽大船运送,还有,我希望将来海船都建造成铁壳大船,”

独孤明眼前原本迷雾笼罩,李邺的一番话就像一阵狂风,把眼前的迷雾扫荡得干干净净,他眼前出现一条条康庄大道,他知道独孤家族该怎么走了。”

独孤明缓缓点头,“殿下一席话让我彻底顿悟了,我知道独孤家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李邺微微笑道:“哪个方向,能否给我说说?”

“造船和采矿、冶炼!”

“很好!”

李邺赞许道:“这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这时,独孤明想到一事,便对李邺道:“我们家族经过讨论,决定把宝记柜坊七成的份子转给新月和太微。”

份子转给独孤新月和独孤太微,实际上就是转给李邺的两个儿子,或者说,就是给李邺的家族了。

李邺眯起眼睛,“独孤家族舍得吗?”

独孤明点点头,“剩下的三成份子,转卖给户部!”

整个朝廷百官和军队的俸禄发放,还朝廷的大额资金调转,都是是由宝记柜坊运作,实际上,宝记柜坊已经掌控了朝廷的钱路命脉,李邺之前就暗示过独孤烈,朝廷对宝记柜坊产生依赖了。

独孤烈果然听懂了,但这种几十万贯的资产,他们不可能直接给朝廷,家族商量,把其中的三成份子卖给朝廷,剩下的七成给两个皇妃,实际上就是给李邺的家族了。

至于李邺要不要全部交给朝廷,那就不关他们家族的事情了。

第1299章 乔迁新居

次日一早,李邺和家人坐上了二十几辆马车,还有数百名女护卫和侍女跟随,浩浩荡荡迁徙去大明宫,他们走城墙夹道,基本上不会扰民。

他们的行李和财物早在前几天就提前搬过去了。

以后兴庆宫也不会空关,李邺打算把它给父亲李岱和母亲裴三娘居住。

大明宫和太极宫共有宫女两千五百人,其中大明宫两千人,太极宫五百人,太极宫主要是无家可归的老宫妃们居住,一共有七十余人,老宫妃们也有例钱,很多人还有店铺,有五百名宫女服侍她们。

还有数千名年迈的白头宫女也住在太极宫,她们也是无家可去,李邺对她们不错,准许她们住在掖庭宫养老,每人每月有两斗米,一斤盐,还有五百文钱。

另外还有三百多名宦官,主要打杂做粗活。

大明宫的宫女和宦官全部上都是天宝十四年后进宫的新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洛阳人,这就保证了杨玉环不用再戴面具,也不用担心被谁认出,可以自由自在生活。

李邺在半年前对皇宫的宫女宦官进行了重大改革,说起来,宫女和宦官其实也是奴隶的一种,一进宫门深入海,想出来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李邺对这些宫女实行了三项改革,第一,进宫有年限,二十岁之前必须离宫回家嫁人,不允许三四十岁的未嫁老宫女出现了,即使需要一些有经验的宫女管事,也是出嫁后再返聘回来。

第二是签约制,皇宫的宫女也和大户人家的侍女一样,进宫签约,每天有工钱,期满后回家。

第三是禁宦,良家子弟不准再阉割为宦,

这三条规定出来,争议很大,支持者有,反对者有,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反对者主要以皇族和权贵为住,认为这有损皇家威严。

但支持者大多却是朝廷职官,职官们比较务实,天宝年间,皇宫的开支仅次于军费,每年金额之巨,令朝廷不堪重负,但又没有人敢说。

唐明皇拥有四万多宫人,数百名后妃,吃穿住用,还有脂粉钱、出行钱、灯油钱、省亲钱、各地珍馐,四时蔬果,还有梨园供养、教坊供养、皇宫大修,平时的养护等等,还有每个月妃子和宫女的例钱。

更要命还有天子经常大手笔赏赐、各种酒宴挥霍等等等,每年的支出都在数百万贯,唐朝财政基本上就是被李隆基的骄奢挥霍给拖垮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