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料被搬运来铺设成甬道。巨大的平台上,有高大的殿堂楼宇,又有整齐划一的连绵房舍和宣缯虽看不明白,却一定功能规划明确的各种建筑。
只远远眺望这规格,便知周国公为了修筑自家霸府,追求尽善尽美,考虑得很周全。
虽说没法靠近去仔细探看,但粗略估计,恐怕整个工程较之于海陵王修建中都大兴府、恢复南京开封府都差不多了。
海陵王的时候,大金也算强盛一时,疆域广阔,更凭借武力尽情搜刮黎民百姓,这才能修筑起那些雄伟壮阔的大城。郭宁的力量,郭宁的根基,较之于海陵王如何?
怀着这样的想法,宣缯此后数日格外注意定海军的诸多兴造,果然又被他陆续发现许多处颇具规模的工地,更有数量巨大的民伕在其间施工。
史相召集亲信们密议时,好几人都觉得新任淮东制置使的贾涉与商贾们关系密切,有助于大宋了解中都朝廷的内情。贾涉也时常回报说,那郭宁雄心勃勃,在天津府开设军校,编练水军,以至于收支上头十分依赖海上贸易。
现在看来,郭宁办的事情岂止军校和水军?
一个刚控制金国半壁江山,屁股还没坐稳的政权,光在一个荒僻海口就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而这半壁江山又是被凶悍的黑鞑反复摧残过的,能榨出多少油水?
经常陪同宣缯出游的杨诚之对此颇有些骄傲,经常向宣缯解释说,这是港口,这是船厂,这是军堡,那是工坊,那是学校,那是桥梁,到处都是百年的大计。
百年大计?不是笑话么?
嬴政修建长城,隋炀帝挖掘运河,都以为是百年大计,结果呢?
如果说得过份点,当年大金的世宗、章宗皇帝耗费无数民力修建所谓北疆界壕,那也是百年大计。如今界壕安在?驻守界壕的数十万大军又在哪里呢?
对这种做法,宣缯实在不赞同。但这对大宋来说,却是非常有利的。
之后数次游玩时,宣缯旁敲侧击的询问了多名陪同的官吏和文人。他们先是顾左右而言他,后来却不过情面,分别遮遮掩掩地说了几句。
原来周国公郭宁起于草莽,性子急,无论办什么事都雷厉风行,对下属也立求一事一报,立竿见影,所以他的定海军政权才崛起如此神速。
但他掌控中都朝廷以后,依旧是这般作派,想到什么,就要做成什么,全然不懂得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所以政务上头负责的群臣经常焦头烂额,至于财计维持,更是艰难异常。
这样一来,宣缯就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判断。
去年开封那边传来消息,说中都粮秣物资急缺,那是真的。史相一度授意阻断向北方的粮食走私,也确确实实给中度朝廷带来了绝大的麻烦。
自那以后的一年里,金国的中都朝廷就一直在刻意经营与大宋的关系,试图用各种方式与大宋达成暗地里的合作。他们谋求宋国的铜钱,谋求宋国的粮食,为此还不惜私下拉拢大宋的官员,组建专门用于海上贸易的商行。
这是为什么?
皆因东西两金并立的情况下,郭宁不能明着向大宋服软,非得维持住对大宋的强势,才能继续以正统自诩。但他又非得依靠着海上贸易,才能维持定海军政权那么庞大的军队和巨量的开销。没了海上的财源,他看似烈火烹油的局面一天都维持不下去,就更别谈更进一步,篡夺大金国的帝位了。
大宋的财力如果转而投入到与开封厮杀的战场,必定会影响与中都的贸易,中都绝不乐见。
大宋如果在与开封厮杀的过程中蒙受惨重损失,接下去要么倒向开封,要么满朝激愤,厉兵秣马,这也同样会影响与中都的贸易,中都也不乐见。
站在中都朝廷的立场,希望大宋保持着稳定,希望史相一直掌控朝局,并维系着与北方周国公的默契。这才能使得郭宁在中都放手投入那些百年大计,并一步步地压制皇权。
那么,当大宋需要中都朝廷出动兵力,牵制开封的时候,他们能拒绝么?
说到底,又不是要他们起倾国之兵与开封厮杀,牵制就够了!
吃着来自海上的粮食,拿着来自海上的钱,他们哪有拒绝大宋请求的道理?
其后数日,宣缯和耶律楚材数次饮宴,在酒酣时旁敲侧击打探,愈发确定了这个判断。所以他专门遣人雇了轻舟出港,以最快速度直趋定海,把这个情况密信通报给史相,并要求史相传令淮南、京西等方面全力以赴地抵住金军,千万莫要服软,也不必担心战局恶化。
在密信里,宣缯断言,郭宁虽然尚未接见,但定海军的大势如此,根本没法改变。他们很快就会响应大宋的要求,出兵牵制开封。而只要他们在河北西路或者大名府方向动用一两万的人马,稍稍作势,从开封攻入淮南和京西等军州的金军就只有撤退的一条路。
从此,开封朝廷受到东、南两面的压制,再无妄动的可能。而中都朝廷既要对抗开封,就须臾离不开来自大宋的财力支撑,离不开海上贸易的输血,而大宋凭借庞大的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