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他还狠。
他也只是想着把从前那些欺负过他的人给统统活埋了而已。
“又不是真要屠邯郸。”
知韫戳了戳碗里的饭食,理直气壮,“不过是和李牧讲道理的一种法子罢了,除了这一个,还可以用什么给赵地增加赋税啊之类的法子,左不过是拿捏他的软肋而已。”
“也是你的软肋。”
嬴政侧眸看向女儿,“若他知你之品行、笃定你不舍得对赵人下手,于你坦然相告而以死殉赵,又待如何?”
“他不会。”
知韫弯了弯唇,“若他果真是与我一样的心境,就不会来赌我的人品,因为,他输不起。”
“万一”二字,重于泰山。
若李牧当真为了所谓的“忠赵”来赌她是人是鬼,那就说明他与她并非同道中人,既然如此,杀了也不可惜。
“试之无妨。”
嬴政颔首,又问,“你想要收李牧,那赵嘉呢?莫非也想收服他?”
“他?”
知韫嗤了一声,“也配?”
春枝暮 小剧场:
庄襄王(高兴地合不拢嘴):谢谢好大孙还记得寡人这个大父,嘿,她给寡人报仇哩!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政哥(王之蔑视):醒醒,你只是顺带,寡人的乖女只是顾忌寡人这个阿父的心情,才扯了你来作借口罢了。
李牧(左右看了看):没有人关心我要被她这样那样的威胁吗?
赵嘉(满是心酸地微笑):谢邀,我不配。
第853章 大秦(67)
虽然知韫重视人才、渴望人才,但在她眼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值得她花费大量的心思去招揽的。
李牧是特殊的。
固然,李牧是难得的将才、帅才,在治军上很有一套,但他也不是全然不可替代。
就以目前的秦国来说,王翦、蒙武尚能征战,王贲、杨端和、桓齮等正当盛年,蒙恬、李信、章邯等茁壮成长,底下还有王离等小一辈,梯队建设十分完美。
再不然,过个几年,她还可以去截胡一下刘邦的创业班子。
——很久很久以前,她和老刘家还称得上是一家人呢。
既然是一家人,那自家的人才借她使唤使唤,也理所应当不是?
左右她又不会亏待他们。
能收服李牧,自然是好,实在收服不了,也没到让她心疼的地步,之所以想要试试,不过是想借此安一安赵人之心。
“失去”是一件奇妙的事。
纵然过去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些这样那样的意见,但一旦它们成了过去式,又会不自觉地开始怀念、开始美化。
亡国更是如此。
俗话说,人离乡贱,只是离乡尚且如此,更遑论是亡国呢?
赵人必然惶恐不安。
比起秦这个与赵国打生打死几百年的外来者,和秦国派遣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就调离的流官,赵地的黎庶自然会更信任原赵国的自己人。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秦国要完成从征服者到统治者的转换,需要漫长的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中,吸纳赵人进入统治阶层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秦国绝不可能将所有赵人永远地排斥在外。
那么,该吸纳谁呢?
最好是在赵国地位高、却非王室的,在赵人心中有名望、信任度高的,有理想、有信念的,有超越常人的才能的、忠于赵地黎庶而胜于赵国王室的……
李牧就很合适。
秦国将他树立成招揽、安抚赵人的旗帜,赵人则将他当做与秦国上层沟通的桥梁、庇护赵地黎庶的靠山。
至于李牧世代为赵将……
说句实话,在这个人才们觉得国家不够重视自己、不值得自己效力,就可以完全不带留恋地收拾行李跑到隔壁去的年头,“世代”二字,水分真的很大。
就比如在后人眼中所谓的世代为秦将的蒙氏家族,自蒙骜这一代才离齐入秦,满打满算,也就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三代。
李牧也差不多。
他的祖父李昙,初为赵国名将,封柏人侯,后入秦,拜御史大夫。李家的族谱再往上数,仕秦和仕赵的对半开,再把族谱往下数,李信还是李牧嫡嫡亲的堂侄子呢。
打来打去都是一家人。
降秦而已,又不是什么背弃祖宗的事情,都是为了天下太平啦!
但赵嘉不一样。
他是赵国王室子弟,当过赵国太子、在赵国素来得贤良之臣与黎庶的人心,若非赵王偃为了美人昏了头,他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代赵王。
——比韩非还过分,韩非好歹只是旁支,还不得韩王的重用。
这样的人,疯了才会降秦。
世上有几个人,是会背叛自己的阶级和利益的?
就算换做知韫是赵嘉,也得喊着羁绊啊、家国啊什么的冲上来推翻无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