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地回了句,可想起那晚女孩招惹自己时的模样,心还是漏跳了一拍。
“没闹你就好。”
他掩藏的好,谢母没发现,只站在谢母身后的谢欣悦不可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也没说什么,只提醒谢母,快到时候接年了。
自从谢母搬来京市后,顾屿每年除夕就多了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放炮接年。
在零点前点燃提前准备好的鞭炮,然后等它一直响,一直响,响过今年,响过零点,然后迎来新的一年。
这是谢母她们那里的习俗,嫁给谢老三后被保留了下来,从谢老三那里传下来,到谢欣怡这代,哪怕家里没男人,却还是每年都找人帮忙放了的。
现在谢欣怡作为她们这一辈最先嫁人的,这个习俗自然就交到了顾屿手上。
特别是谢母他们搬来京市后,每年的接年环节都由男人一人完成。
谢欣怡怕火,但又菜又爱看,每次接年的时候就躲在角落里偷着看。
谢母每年都会早早地准备好要放的鞭炮,等到时间后就交给顾屿。
小妹谢欣欢倒不怕火,不过她怕自家的鞭炮没隔壁家放的久,放的长,第二天让人笑话,所以一般会守在门口数响。
前面几年,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今年多了大姐。
谢欣悦作为家里老大,这么重要的时刻自然不能缺席,所以顶着对顾屿的怵意,她去厨房拿了火柴,递给顾屿,“隔壁申大娘家已经点燃了。”
意思你也要快点。
顾屿点头接过,回头跟吵着闹着要去放鞭炮的小月儿说了声“看爸爸的”后,就大步朝门口走去。
劈劈啪啪……劈劈啪啪……
响亮的鞭炮声接连响起,小团子高兴地手舞足蹈。
“过年了,过年了。”
谢欣悦上前挽过谢母的手,母女俩站在院子里,看着门外一闪一熄的光,笑着互道了声新年好。
新的一年来了,新的时代也正悄悄朝她们走来。
第98章 学习
最紧张的年代过去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大地。
老百姓嗅出有变化时,靠的不是解读政策,而是街上慢慢不见的红袖标和越来越多的知青回城。
“这段时间回城的人多, 大妹子, 你家空的那套房都租出去没有?”
谢母抱着小月儿去申大娘家串门的时候, 正好碰见申大娘他儿子刚去租房回来。
她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回来了那么多返城的知青, 只知道这段时间租房的人多, 价格也挺好。
“我最近见咱们街道附近的红袖标都撤了,之前叫嚷着天天抓人,现在连影儿都没有了, 后巷黄婶给我说如今世道变了,我一开始还不信, 结果我家钟儿这几天去租了几次房,还真没人管了。”
申大娘说起自己这段时间的发现, 那是激动的很。
“我给你说, 大妹子, 说不定过段时间, 咱俩的手艺还能重出江湖也不一定。”
她笃定, 又跟谢母说了最近租房的大概价位, “都是些命苦的人,反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我让我家钟别收高了, 一个月七八块差不多。”
谢母也觉得,“一个月七八块不错了, 二女儿当初买那个房子,我还说过她花那钱干嘛,我和两个女儿能住多少房间, 结果没想到有一天还真能租出去。”
也不知二女儿从哪里来的那么多钱,之前买这套房子的时候就欠了二女婿那么多钱。
结果去年,又说还要再买一套大的。
给钱的时候,谢母在场,看着厚厚一沓钱交出去,她那个心呀,痛的直滴血。
当时她想不通二女儿为什么还要买房,毕竟现在这套他们自家人都住不过来,再买一套,又没人住,买那么多房子在那儿空着干嘛,她记得当时二女儿给她解释的是。
说房子是一项很好的投资。
她听不懂,也不知道“投资”是啥。
只知道钱还是二女儿找二女婿借的,说以后慢慢还。
那时候谢母以为二女儿是拿自己每月工资来还,还想着自己节约点,到时候能帮衬些,哪里会想到,有一天,二女儿说的那什么“以租养贷”还真能实现。
她家新买的房子,就在街的对面,过条马路就是。
房子是真的好,大大套套的,布局也方正。
买下来后二女婿照着二女儿画的图纸找人稍稍改了下格局,前不久她去看了下,原来的八间套房被隔成了十六间,若真能全租出去,一个月光收租金就有一百多块。
谢母暗自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但毕竟是从那个紧张时代过来的,她没敢跟外人透露半句,只跟大女儿把自己从申大娘那里听来的话说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