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肯定是能赚钱的;但在目前这个阶段,大家所能看到的只是疏浚河道而已。
为了疏浚河道投入三十万两白银,似乎完全没有性价比可言,有这种魄力的人凤毛麟角。
三十万两还好只是折算数字,如果靠官府征发百姓服役,应该能抵消一部分。
徐贞明又继续说:“第二,吴淞江下游故道因为已经废弃二十年,都已经被占并垦为田地了。”
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河道按十丈宽的话,六丈河道的面积就是一亩。
八十里河道长度相当于一万两千丈,折算下来八十里河道的面积约等于两千亩地。
而且这八十里下游都在松江府,地价不便宜,两千亩地就算平价购买,理论上也得几万两。
再说地主还不一定愿意卖,碰上了钉子户都是麻烦事。
想到这里,林泰来问道:“河道水面本该属于官府吧?
当初吴淞江下游废弃后,原有河道被私人擅自占有?类似于隐匿田地,时间长了,民不举官不究?”
对地方事务很明白的徐贞明答道:“应该是如此,河道被废弃后,两边地主就逐渐把田地扩张到原有河道所在处,在地方没人管这种无声无息侵吞公地的事。”
林大官人叹口气:“看来这是唯一好消息了。
至少在理论上,官府可以收回这部分田地。考验你上任后执行力的时候到了!”
从和徐贞明的谈话里,林大官人再次感到了疏通吴淞江下游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比把那些名画搜罗到自己手里的臆想还难。
而且这还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今年都未必能把基础的疏浚工程完工。
至于修建完海港河港,开始搞海贸最早也是后年的事情了。
这是一个从启动到见利,时间跨度长达两年的工程,难度不低而且还充满着政策风险。
难怪在历史上,江南地区就没人想过干这件事。
一直到二百五十年后的一鸦,大黄浦河那个吴淞口才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
无人能理解的林泰来只能勉励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步一步来。
不做点新蛋糕,又怎么突破现有利益格局,在自己身边整合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
一个没有强大利益集团支持的政客,那就是无根浮萍,说垮也就彻底垮了。
(本章完)
------------
第五百零一章 天下阴谋共一石
虽然林泰来很想与徐贞明长谈,但是今天时间实在有限,只能长话短说。
“你先去松江府上任吧,先开始清理河道占田,然后准备秋收后的民力。等我得了空,再去松江府拜访你。”
徐贞明现在已经明确林大官人的决心了,便告辞而去。
换成一般官员,还真未必敢赌上前途命运,陪着林泰来玩这么高风险的项目。
但徐贞明心态不一样,他因为在北方推广水稻失败,已经成了官场笑柄。
以后再惨还能惨到哪去?故而他对风险很无所谓了。
目送徐贞明离开,林大官人的视线重新落在了桌案上的一大堆拜帖。
忽然他在拜帖里发现了一个名字——冯曙,此人另一个身份是小冯梦龙的父亲,本职工作是医生。
当初林大官人在苏州打拼事业时,小冯梦龙他爹冯曙经常出现在现场,收费救死扶伤。
其实现在也不能叫小冯梦龙了,他今年已经十六岁,按照大明风俗算是成年了。
林泰来抬头对高长江问道:“这几年来,冯太医与我们林府走动过吗?”
高长江答道:“从来没有,他这个人刻意疏远了我们。”
林大官人便自言自语道:“这不应该,很不应该。”
从人情世故上来说,确实不应该。首先,林泰来帮冯曙冯太医弄了许多客户,绝对是老恩人了。
其次,当年县试、府试时,有默写环节,林泰来从小冯梦龙这里抄袭过。
后来林泰来顺手帮十三岁的小冯梦龙办了个秀才,也算是投桃报李了。
考试时互相照应,又同年进学,在读书人里绝对属于铁瓷关系了。
所以于情于理,冯曙冯太医与林家之间应该有所走动,起码逢年过节有個问候。
尤其林府势力越来越大,冯曙更应该主动点,很多人想攀结林府还没这个机缘。
可是好几年了,林大官人这才第一次看到冯曙的名帖。
“让他进来吧。”林大官人对高长江说。
不多时,冯曙走进了光线昏暗的书房,心里有点诧异,谁家大白天把书房整这么暗?
随即又见窗户上挂着竹帘,严重影响了采光。而林大官人背着窗户,靠在了大竹椅上,脸上阴影忽明忽暗。
“许久不见冯太医!令郎为何没有一同前来?”林大官人懒洋洋的问道。
冯曙声音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