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2o节(3 / 3)

本不能一蹴而就,这便是车长难调头。】

年轻的太子版姜衡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等等,那他历史上的大瑛……额,挺莽的,傻人有傻福,就那么大点地盘。至于中原,要逐步解决这个矛盾,除非……转嫁危机。

【那这些发明就蒙尘了吗?】

【当然不,鹤仙从不做因噎废食之事,不然也不会继续让工部研究了。所以,鹤仙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扩大领土……呃,口误,扩大市场。】

你这口误,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姜衡不由得叹气,果真如此,最终还是要扩大对外贸易。

弘德三年才开始对外用兵,还要兼顾国内应急天灾,水利设施建设修缮等各种开支,显然,这个市场的扩大,是长久之战。

不过这阿婆主,总是不由自主歪楼发展支线,或者说,前面随便放个引子,后面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延伸得越来越远,不过说到纺织业,还是多说一点吧,不介意阿婆主再多延伸一些。

说起来,中原地大物博,人才其实多得很,只是有没有被发觉而已。

虽然天幕说了不能贸然突进的原因,但商人不会在意这些,重金之下,有的是人能研究出东西来。

两眼一睁,怎么全是加班两字?希望今年春闱,能热闹一点吧。

【当纺织业极速发展,若要保证用工的稳定,产量便会堆积,仅靠内销,和对外的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民间自主的,安全性不够的海贸,是不够的。】

“这阿婆主,总算说了些重要的了!”

无论是社会结构的变动,还是海贸的发展,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看似只有简单一两句话,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大课题”,丝毫不容有误,这关系着王朝的发展。

姜衡则是注意到产量,内销等用词,东宫他也收了一些于经济方面敏感的人才,与他们聊过一些他还记得的经济知识,知识东一点西一点的,不成体系,只能靠他们自己整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敏感度够不够。

【这里不得不再次感叹倭国灭得太妙了,没有了倭寇在沿海的侵袭,东面沿海区域大大安生了起来,渔民也只需要与天搏斗,同时良好的沿海环境,也是促使民间早期,私下的小规模海贸发展的一大功臣。】

【同时,倭国的银山让大梁君臣都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哪怕是再迂腐的文官,也再掩饰不住对外探索的心思,极大的促进了大船,甚至大型战船的研发,减轻了大梁后期官方对外海贸的诸多压力,而倭国,也就是现在的东平岛,也成为了大梁官方航海事业上,一处极妙的中转补给站。】

“这东平岛,看来得尽快收复了,收复后,对中原大大的有利啊!”

武将对此有发言权,“已经在练兵了,好歹是海战,得多练练,且现在还有北蒙,得等威海卫那边的消息。”

又道:“听说殿下前阵子又派了人前往莱州府那边?”

姜衡也不藏着,直说道:“整理了一些海上季风的资料过去,军队和渔民都可以学一学,减少损失。”

这个时候,朝臣就不觉得太子修道不好了,这些天文历法风向什么的,也就道士最擅长了,纷纷夸赞殿下聪颖,就连元泰帝,也没反驳,却在想着他对钦天监的使用上,还是单薄了一些,该给他们加加担子了。

【最重要的,还是银山的开采,以中原为主的白银货币体系的建立,当然,这并非一朝之功,就连纺织业的健康发展,都不是短短二三十年就能稳定下来的,因为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太大了,利益也太大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