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像邱和舒,一杯酒常常是一口喝完。
这次邱和舒没再沉默,他看着梁信笑了,“陛下不是都知道么?做什么再来问我?”
世人都说梁信没用,是坐在龙椅上的傀儡,为帝多年,不说做出多大成就,连朝堂的平衡都维持不了,底下那么多官员为利益纷争拉帮结派,根本没把梁信放在眼中。但又有谁知道,当年的少年战神从没有消失,梁信仍旧是手段狠厉的神,只不过遮掩了锋芒。
京都这么大,官员也众多,梁信虽身在宫中,宫外大小府邸的事,他全都知道。
匡府自然不意外。
梁信把邱和舒这话当成夸奖,听完笑出了声,“溯宫给你们算过,匡珣是京城同龄人中最适合你的哨兵。”
闻言,邱和舒想到了匡珣那个不听话的灵宠,嘴角往上扬了扬,“若是喜欢,不适合也没关系。”
自能够分化成向导、哨兵来,这么多年很多事都是围绕向导哨兵展开,很久很久以前,大家谈婚论嫁会考虑门当户对,亦或彼此是否心意相通。然而如今一切唯溯宫决断,只要溯宫算出来合适,那就成亲,再生出新的向导哨兵,如此反复,年复一年。
大梁重视读书,各地设有学校,儿童一旦适龄,就可以去学校念书。而除了必学的经史子集,对向导哨兵的学习更会贯穿始终。
换而言之,每个只要念过书的大梁人,一定听过向导只能跟哨兵在一起,长此以往,这成了固有认知,哪怕有些人会违背,但多数人会这样选择。
邱和舒便是少数人之一。
邱和舒从不认为向导和哨兵只能互相选择,他更不认可溯宫的安排,人一辈子不过匆匆数十载,非要选择一个人相伴一生,那一定要选择心仪之人,而非溯宫算出来的所谓合适的另一半。
邱和舒这话有点大逆不道,和大梁推行的政策相反,可梁信却没有呵斥他,甚至还轻声笑了。
“你说的对。”梁信点头道。
邱和舒沉默不语,没发表看法。
梁信也不在意,喝了口酒继续说,“匡珣和梁子安关系好,顺带跟着戚惟璟学了不少功夫。”
听梁信提到戚惟璟,邱和舒抬眸往对面看去,难得好奇多问,“戚惟璟是怎么回事?”
从匡珣那儿,邱和舒知道戚惟璟曾经是驰骋沙场的将军,后面却被迫留在深宫,还一点都不受宠。毫无疑问戚惟璟很惨,他惨在现状和理想相背,惨在不满足当下,却又无能为力。
梁信没想到邱和舒竟然会问别人,但想到戚惟璟是和匡珣的关系,他就懂了。
“我和他没关系。”梁信说话不拖沓,开门见山道,“他打了胜仗,我替他开心,按理说我更该好好封赏,只是那时朝堂人心不和,我也处境艰难,不得不做点什么稳固我的形象,免得让人看出纰漏。
彼时戚惟璟是英名正盛的将军,是大梁的英雄,我若折了这样的人的翅膀,必然引来群愤。”
梁信需要愤怒指责,所以他选择对不起戚惟璟,强行将他纳入后宫。
只是梁信没有真碰戚惟璟。
邱和舒懂了:“原来是这样。”
梁信嗯了一声,没有问邱和舒为什么要问这个,就继续往下讲了,“不比有母家支持的梁存桦,也不比有大臣支持的梁慎行,梁子安能依仗的人太少。”
邱和舒在心里补充:何止是太少,简直势单力薄。
“戚惟璟能帮的不多,匡珣能做的也很少。”
邱和舒不喝酒了,静静看着梁信,“所以呢?”
“匡珣需要功名傍身。”说到这里,梁信笑了,“他要去边疆建功立业。”
早在一开始,匡珣就跟邱和舒说过以后的打算,那时邱和舒让匡珣放心,说这事他有办法。的确,以他和梁信的关系,或者说梁信赐婚他俩,就说明邱和舒能够让匡珣如愿。
事实也确实如此,邱和舒只是没想到梁信会主动提起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