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面坐了个同样年纪的青年,有些紧张地道:“裘双,你说那叶小秀才真像他们说的那样,聪明得不行吗?我、我有点担心,也不知其好不好相处,若是他来了我们军器坊,不让我们再碰里面的东西该怎么办。”
裘双依旧沉默,吃完了餐饭,便自顾自离开了。
留下的青年愣在那,看着他的背影,气得红了眼,还算俊秀脸蛋上一片通红。
“军器坊?”这厢,叶西好奇道:“和军器监有关系吗?”
这些日子从大哥那恶补了不少官制常识,叶西知道军器监就是管着天下军兵器制造的衙门,还是中央级别的,地方上,他倒是没听说有哪个官敢搞什么私人军器制造场所的。
所以一听军器坊,叶西就想是不是军器监在军队中的下属机构。
因为据他所知,不管是驻外禁军还是拱卫京都的禁军,统统都是归枢密院管的,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军器监亦是其附属机构。
没想到宋峤却摇了摇头,“归封州知州管,和景州知州所掌船造所一起,只涉及港口船造所用,军兵器依旧为军器监所掌。”
而军器坊不在知州府衙,却挂靠在了石饶禁军处,宋峤却没细说了。
叶西也没继续问下去,听说只和造船有关,他就比较放心了。
原本还担心若是来叫他搞军器,他还真没什么底,毕竟除了冷兵器,他也就能搞搞火药了,但这种杀伤力太过巨大的东西,叶西不敢轻易弄出来。
这个时代的火药应用还停留在初始阶段,爆破性火药制武器离战争世界还很遥远,而叶西并不想破坏这一切。
但是只是船造技术的话,就不太能考到他了,这些天他每晚上的挑灯夜战可不是白战的,自认还是有了那么点墨水的。
特别内行和技术性的东西他肯定搞不明白,也不费哪个心思,但是可以在原本的技术层面上更进一步但却由于时代掣肘而未被改进的,相对来说可操作性就好了很多,
好比活字印刷术之于雕版印刷术,折迭雨伞之于直杆雨伞。
与此同时,千里之遥的北楚京都城。
一场连绵秋雨笼罩了整个京都城,大街小巷里,一种小巧可折迭的雨伞在城中开始悄然流行了起来,皇城内外,就连官宦权柄之家,亦有郎君娘子在用着这种精致方便的雨伞。
秋雨冰凉入骨,各品官员们依旧要上朝奏事,和往日不会有半点不同。
但有两处却还是不一样了起来。
其一那便是从前只要下雨,总有各位大臣因伞不好携带,要劳烦宫中侍奉的太监收归一处,代为保管,下朝时再带走,今日,却是很少有官员大臣要如此做了。
而其二,便是下朝后,枢密使并某军器监官员被圣上留了下来,其呈上自下收来的一物,言其乃军器之一绝,可堪大用。
第89章
那位军器监官员,正六品判军器监事此话一出,清仪殿中,高位之上的帝王眉毛微挑,俊雅又不失威严的圣颜上透出丝恰到好处的兴趣来:“哦?拿来朕看看。”
旁边的内侍忙将锦盒打开,小心取出里面的对象,双手捧着送上。
又抽出盒底平铺着的一张宣纸,一一打开,捧至皇帝面前:“皇上,您看。”
纸上是用极细的线条简略画出来的使用示意图,一目了然。
宣明帝只看了一眼,便将望远镜拿到手中,放到眼前观望了起来。
大殿敞开,很容易就能透过殿门看向外面。
在宣明帝的视线之中,伫立在皇城最外巍峨高大的金泽殿、从殿中陆续而出的大臣们、他们撑伞走入雨中的动作,一草一木,都纤毫毕现。
那双带着宋氏族人特有的狭长凌厉感的凤眸中,闪过少有的惊艳之色,半晌,宣明帝宋瑾缓缓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
果然,枢密使李呈和判军器监事顾严便见高位之上的帝王龙颜大悦道:“大善!顾爱卿,可知此乃何人所制?”
这……
判军器监事看一眼身旁的枢密使大人,心中不甘,还是拱拱手,惭愧道:“此望远镜为封州石饶禁军处所献,听闻乃一稚龄小郎制出,实情如何,还未可知。”
“原来是阿峤领的石饶禁军处,”宣明帝手扶在帝座之上,漫不经心地摩挲着,饶有兴趣地问道:“怎么,他竟未将实情告知于你等么?”
一旁的内侍早已低下了头,噤若寒蝉。
当今圣上素以温和谦恭为名,然登基至今,但凡其所决心要改之策,便没有不成功的,即使有所阻拦者,最终要么被帝王的一片诚心“劝服”,要么就是合情合理的消失。
宣明此时露出这般的神色,熟悉他的内侍便知皇上已动了真气。
不过区区一六品判军器监事,若不是有枢密使上书力荐,哪里有资格面见皇上。
那判军器监事还道皇上有此一问,已是对傅王不悦,当即回道:“禀皇上,傅王自是秉公办事,无有纰漏,只是若有奸臣贼子欺上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