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椅又惊又喜,“这怎么做得到?”
“军队有强大的火器,连丹灞水道都要开通了,何况三门峡,所以李刺史只要向朝廷申请,我保证明年建州的船对也能从水运到海港。”
一席话让众人心中有了信心,只要能把各种山货都运出去,福建道的货物能充斥长安,那就是看得见的政绩啊!
和官员们一起用了午餐,李邺随即带着众人出城去参观占城稻试验田,当然,大家并不叫它占城稻,它是从交州过来的,所以叫做交州稻。
主持交州稻种植的官员是工学中的农学院教授韦清月,他同时也是司农寺新成立的良种推广署署令。
他带着三十几个学生在泉州成立了研究院。
众官员来到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交州稻在这里试种了五百亩,和江南不同,泉州这里的稻田种的还是交州稻,连种两季,当然是气候的缘故。
“启禀殿下,这种交州的水稻非常好,抗旱、适应很强,夏粮亩产达五百五十斤,秋粮估计也差不多,一年的亩产达一千一百斤了。”
韦清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道:“如果把它在整个南方推广,大唐的粮食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大家都能吃饱饭了。”
李邺笑了笑道:“江南那边今年也种了三十亩交州稻,韦署令知道吗?”
“卑职知道这件事,就是不知道结果如何?”
“还算可以,三十亩有一半的亩产达到四百十斤,还有两亩地达到亩产四百八十斤,但也有十几亩地亩产不行,都只有两三百斤。”
韦清月点点头道:“这种情况很正常,需要不断适应,不断筛选,五到十年就能稳定下来了。”
“关中可以种植吗?”李邺问道。
韦清月苦笑一声道:“关中一直就可以稻麦两熟,不种水稻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农业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是政治问题,如果百姓都能吃得饱饭,谁还会卖身卖土地?统治阶级又怎么兼并土地、怎么蓄奴?
这其实就是历朝历代败亡之根,宋朝用极为发达的工商业解决了这個问题,可惜还是被外族灭了。
到了明朝又恢复了这个老问题,明明红薯在万历年间就引入明朝,但也只在福建广东推广,朝廷不知道这玩意高产吗?当然知道,他们就害怕老百姓吃饱饭,不好剥削了。
最后明朝还是被吃不饱饭的农民起义军灭了。
所以很多高产农作物的出现绝对是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棉花如果不是朱元璋以强大的君威推广,怎么可能在天下各地广泛种植?
李邺成为唐朝之主,他的身份是有问题的,他不是正统皇族,但所有唐朝的利益集团都支持他,所以他能上位。
也正是这样,李邺暂时不打算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又要让大唐中兴,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盘子做大,用强大的武力向外扩张,占领广袤的无人之地,让走投无路的百姓有一个奔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大唐人口滋生,而人口滋生的根本保证,就是粮食。
所以粮食是他的底线,谁敢在粮食这件事上和他作对,他就灭了谁?
“明年再试验一年,后年就去江南试验,如果成功,五年后就可以大规模推广了!”
第1195章 午后小憩
入夜,雨歇风停,房间里终于安静下来,沈珍珠渐渐从迷醉中醒来,她躺在李邺怀中道:“今天见到了三哥,哎!头发都有点白了。”
说到这里,沈珍珠搂着李邺脖子撒娇道:“殿下就不能给我三哥升升官吗?人家那么卖力地伺候你,夜里吃不够,早上还要行晨礼。”
李邺捋捋她缎子般的秀发笑道:“你三哥做了十几年的官,怎么还是个县尉?”
“他原本已经做到建州长史了,我丈夫去世后,他就被李辅国贬为晋江县尉,一直到现在。”
李邺想了想道:“我明天要去流求大岛,那边修建了一座县城,如果他愿意出任县令,那么四年后我升他为泉州刺史。
“真的吗?”
李邺在她身后轻轻拍了一下,“我是什么人,我说的话还会有疑问?”
沈珍珠撒娇道:“小女子不知道嘛,愿意受罚!”
“那该怎么罚呢?”李邺笑嘻嘻问道。
望着李邺坏坏的笑容,沈珍珠就知道,接下来不会有好事了。
次日中午,李邺乘坐五艘万石海船,出发去视察流求大岛,张平陪同,县尉沈济也跟随了,妹妹沈珍珠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做一届流求县令,四年后,殿下将封他为泉州刺史。
沈济十分激动,和家里交代一下,便跟随大船出发了。
今天乘坐的是一艘两万石的大型海船,但这艘海船改造过了,外面装有两对精钢打造的轮桨,是王展设计的。
轮桨是几百年的成熟技术,但以前都是内河航船上使用,而且都是木质,运用到海船上,并使用金属材质,都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