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藏国 第4o2节(2 / 3)

时,王昌龄道:“殿下,根据卑职掌握的情报,李璘在沔州就鄂州有两万军队,当心康楚元叛乱是个诱饵,引节度使出兵岳州,他的两万军队趁虚而入,杀进襄州。”

李邺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他问道:“沔、鄂两州的两万军队是由谁统领?”

王昌龄主管情报,对那边情况很熟,他立刻道:“目前由鄂州刺史季广琛统领,之前军队在江夏,现在不一定了,卑职还没有接到最新情报。”

李邺又问李泌道:“如果我将计就计,佯攻岳州,再掉头进沔州,前后夹攻季广琛的三万军,军师觉得是否可行?”

李泌摇了摇头,他并不赞同王昌龄的诱饵看法,山南东道现在有十万大军,凭沔、鄂两州区区两万军队,根本拿不下来,况且季广琛是文官,让文官统领军队,更多是注重防御,而不是进攻。

“殿下一定要明白关键点,现在李璘最想要的是什么,卑职认为,他现在最想要的不是山南东道,而是大军过境去巴蜀,卑职怀疑他的军队甚至不会过长江,而是占领荆州长江南岸的土地,现在李璘的水军比我们强大,他一定会封锁长江,殿下甚至想去岳州都去不了,更不用说佯攻岳州后再掉头杀进沔州,不现实,长江被封锁,江汉军怎么过江?”

李邺负手走了几步道:“如果是这样,李璘一定会派人和我协商,借道进巴蜀,先礼后兵!”

李邺的猜测没有错,次日一早,李璘的特使在一队士兵的护卫下来到了襄阳。

监军冯延环得到消息,顿时惊慌不已,连忙派手下去打听消息。

李璘可不是安禄山,据说他也有太上皇密旨,可以在非常情况下登基,他是天子最大的竞争者,如果李邺偏向他,天子的麻烦就大了。

且不说冯延环心中焦虑不安,此时,永王特使已经进了襄阳城,准备前往节度使府。

永王特使不是别人,正是大明鼎鼎的诗人李白,李白一直渴望从政,治理一方,以实现自己胸中抱负。

只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大唐文坛一直是由宰相张说和他儿子张垍掌控,李白得罪了张垍,自然不会有任何机会,甚至天子李隆基想用李白为翰林,也因为张垍坚决反对,李隆基只得将他赐金还乡。

这几年李白一直住在山东,因怀才不遇而郁郁不乐,其实李邺也曾经请他去河中为官,李白犹豫良久,还是放弃了。

一是河中太远,其次他觉得李邺对自己没有诚意,只是随口之言,当然真正的原因是他混得不太好,而碎叶是他的故乡,他没法衣锦还乡。

后来高适、岑参等人从河中回来,都出任了实官,高适甚至还出任庆州长史,李白心中又懊悔不已。

几个月前他看到了永王李璘招揽天下英才的檄文,他便觉得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便毅然赶赴江南西道投奔永王李璘,永王李璘慕他的名声,当即封他为记室参军,对他十分器重。

这次李璘派他来襄阳谈判,一方面是希望能拉拢李邺,如果一时拉拢不成,也希望能够借道,让李璘能率军前往巴蜀。

迎接李白的官员是司马王昌龄,他和李白是至交,分别十几年,暮年相见,两人都十分激动。

王昌龄和李白紧紧拥抱一下,王昌龄拉开车门笑道:“鲁王殿下让我接待特使,没想到会是贤弟,先上车吧!我们边走边聊。”

第629章 特使李白

马车上,王昌龄一路给李白讲解襄阳的风土人情,李白感慨道:“十年前我来过襄阳,印象不深刻,但此时再来,却感觉比十年前繁盛了十倍,这是何故?”

王昌龄感叹道:“安禄山造反,北方逃来百万流民,还有大量的豪门富户,光从长安逃来的富户就超过两万户,至少一半留在襄阳,他们带来的财富使襄阳变得格外繁荣。”

停一下,王昌龄又笑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鲁王殿下下令山南东道免商税,所以商人云集,短短半年时间,襄阳的商户数量就翻了两倍,现在还在增加中。”

李白沉吟一下道:“如果免了商税,那军费怎么筹集?”

“目前我们还有一些钱粮底子,暂时还能养军,转运使刘使君提出恢复盐铁专卖制度,但鲁王殿下认为现在条件还不成熟,不过以后可能会实施。”

李白点点头又问道:“少伯兄现任何职?”

“我现在是江汉节度府司马,幕僚官而已。”

“主管何事?”

“很多很杂,招募士兵,士兵抚恤退伍,打造兵器、器具、军屯,还兼管山南东道的刑狱,完全不搭界的事情,忙得我每天脚不沾地。”

李白笑道:“能者多劳嘛!现在永王也在招募天下英才,如果少伯兄愿意,我可以为少伯担保,入职州县为实职官。”

王昌龄心中暗笑,虽然李白是好意,但他真的不懂官场啊!居然跑来挖墙角了。

“哎!贤弟的心意我领了,实在是我年纪太大,精力不济,准备干完这两年,就回家养老了。”

李白这才反应过来,讪讪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