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一线天虽然可以过去,但已经被吐蕃军用数千只沙袋严严实实堵死了,要么把数千沙袋一袋一袋搬出来,还要忍受吐蕃军的箭雨。
要么就暂时放弃一线天的想法,直接攀上十丈高的山顶,山顶上,两百名吐蕃士兵已经严阵以待。
怎么办,没有攻城梯,只能靠绳索向上攀爬,但上面有吐蕃军,一刀就能把绳索斩断。
但办法总是有的,李邺一声令下,三千弩手冲上前,列成六排,以三段射一起向山顶上疾雨般射箭。
密集的箭矢压得上方吐蕃军抬不起头,又奔上来五百名士兵,每个人怀中抱着皮袋,一起向山顶喷射猛火油。
但这种皮袋最终只能喷射七八丈远,射不到山顶,只能射在山岩上,但也会有些作用。
数十只火箭射出,山体上流淌的猛火油开始燃烧起来,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山顶的吐蕃士兵受不了炙烤和烟熏,纷纷后撤。
李邺眉头皱成一团,吐蕃军士兵只是稍稍后退,但还是山顶上,一旦唐军开始攻山,他们又会重新杀上来,这烧山没有实际效果。
这时,大将荔非元礼上前对李邺行礼道:“启禀节度使,卑职手下有一支五百人的投掷手,可将七八斤重物投出十丈外。”
李邺想起来了,“可是投矛手?”
“正是!”
李邺当即令道:“给他们五斤火油陶罐!”
这次唐军准备充足,携带了大量拔汗那出产的石油,进行简单的沉淀提炼后,成为猛火油。
这种在西方已广泛使用的火攻利器,也开始出现在唐军之中。
大食的战斗中,主要使用陶罐投掷和皮袋喷射火油,非常方便实用,李邺也学习了大食军的火攻战法,但陶罐皮薄,不适合长途运输,唐军便用大木桶来专门运输火油。
李邺下令取出五百只陶罐,装满火油,封上盖子,每一只重五斤。
五百名身高体壮的唐军投掷手提起火油陶罐奔跑,奋力向山上投去,五百只陶罐全部投上了山顶,摔得粉碎,火油淌满一地,立刻被火箭点燃了,山顶上变成了一片火海和浓烟。
吐蕃军士兵这下子待不住了,纷纷向山下撤退,李邺身披一挂绳梯,后背蟠龙槊从最里面开始向上攀爬。
这些巨石都是光滑如镜面,根本无立足之处,确实不好攀爬,但旁边的悬崖峭壁却可以攀爬。
十丈高,也就是十层楼,李邺俨如猿猴一般灵活,渐渐到顶了。
忽然,两支冷箭‘嗖!嗖!’射向李邺的后背,力量强劲,眼看主帅躲无可躲,下面唐军士兵顿时一片惊呼。
第503章 百密一疏
千钧一发之际,李邺单手抓住岩壁,腰中宝剑出鞘,‘当!当!’两支冷箭被挑飞。
原来两名吐蕃哨兵就躲在最边缘,烈火没有烧到这里,李邺用牙齿咬住宝剑,手一扬,两支飞刀射出,两名吐蕃士兵惨叫倒地。
李邺这才收剑回鞘,先把身后的蟠龙槊扔上去,又一纵身跳上了巨石山。
他拾起蟠龙槊,半蹲跪在地上,警惕地向四周查看,烈火和浓烟已经将这一片区域隔离,除了他之外,便没有任何人。
李邺将绳梯挂在一块山岩大石上,将绳梯扔了下去,数十名精锐士兵开始迅速攀爬,不多时,唐军已经占领了巨石山最里面的一片区域,开始举弩向下方的吐蕃军士兵放箭。
射杀了数十人,吐蕃五百人长见大势已去,想再夺回山顶已经不可能了,他只得率领剩下的一百余人向东撤退。
唐军拔下了第一颗钉子
三天后,唐军抵达了顿多城,这时小勃律另外一座王城,位于婆夷水南岸,也是吐蕃军在小勃律的据点,驻扎着三千吐蕃军。
尽管数万唐军浩浩荡荡杀来,但要让吐蕃军放弃顿多城东撤,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城头上挂着一百多颗人头,正是放弃巨石山,擅自撤退回来的吐蕃士兵和五百人长。
能不能撤军,只有主将论悉若决定,如果主将没有下令,他们就算守不住也必须全部战死,居然不战而逃,主将论悉若怎么可能容忍,下令将一百多人全部斩首,他们的家人也将会沦为奴隶。
也挂在城头上向唐军警示,他们宁可战死,也绝不投降,绝不后退。
三万唐军兵临城下,李邺骑在战马上,远远打量这座城池,和中原的小县城差不多大小,但很坚固,都是巨石砌成,尽管很粗糙。
城池不高,最多只有两丈五尺左右,也就是两层半楼房的高度,和事先了解到的情报完全一致。
这时,一名士兵奔来禀报道:“启禀节度使,之前从巨石山撤回的吐蕃军士兵全部斩首,首级挂在城头上,不知何故?”
李邺冷笑一声,对众将道:“他们是在向我们表达决心,死战不退!”
李嗣业高声道:“既然如此,那就成全他们!”
众人纷纷振臂高呼,李邺却眯眼注视着城墙,考虑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