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心中也动了杀机,陈希烈背叛了自己,现在连王珙也开始有异心了,陈希烈他还能容忍,但王珙不一样,他掌握着自己太多的底细,
李林甫立刻派人找来自己的心腹侍卫王宽,把一封信递给他,低声道:“速去新丰县西城门附近的高升客栈”
李邺终于得到了祖父送来的消息,中午时分,他坐在一家茶棚内,旁边大道就是前往蒲津关的必经之道,李邺背对着大路,不紧不慢地吃饭喝茶。
这时,远处来了一队骑马之人,约有七八人,簇拥着两名骑士。
李邺回头迅速瞥了一眼,为首之人正是王珙,他头戴纱帽,身穿蓝色长衫,腰束革带,左手臂缠着白布。
旁边一人和他穿着差不多,长得也像,应该就是王珙的兄弟王焊,此人是长安有名的黑道大佬,开了三座武馆,手下有弟子数百人,历史上,就是他和长安著名的凶徒刑縡图勾结作乱,策划将参加春祭的朝廷高官一锅端,结果被弟子告发。
当然,更有可能是天子李隆基在背后指使杨国忠策划了这个案子,干掉了王珙,夺走御史台的大权,同时也使李林甫从此彻底失势。
但这个王焊其实并不重要,他就是寄生在王珙权力上的一根草,王珙死了,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运气好能逃离长安,回家乡低调过日子,运气不好就直接被仇家干掉。
李邺更关注的是王珙随身携带的物品,祖父在信中告诉过他,王珙随身带了一个暗红色的小皮箱子,和他形影不离,里面都是最重要的机密信件,包括李林甫给他的一些手令批复等等。
要干掉王珙,同时也必须拿到并销毁这个皮箱子。
这时,两名随从过来买馒头,王珙在远处喊道:“要素馒头,不能带肉!”
随从买了两大笼馒头作为路上的干粮,一行人又继续催马向东疾奔而去。
李邺骑得是墨锦,速度疾快,他直接从新丰县过了渭河,从渭河北岸赶往蒲津关
蒲津关是关中去河东最重要的渡口,这里的黄河水面平缓,很适合渡船过黄河,对岸就是蒲州河东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就是秦晋两家往来最重要的渡口。
蒲津关有不少渡船,有的大型渡船还能运载马车过河。
三天后,王珙一行抵达蒲津关,随从找到一艘即将要开启的渡船,众人连忙牵马上船,
李邺远远在人群中看着王珙上船,心中毫无怜悯之心,唐朝的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一旦站错队,身死家灭。
李邺快步跟着上了船,船老大撑开竹篙,渡船缓缓向渡河驶去。
这艘渡船可以运载三十余人,除了王珙兄弟和六名随从外,还有近二十名普通乘客,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对岸探亲访友。
王珙坐在边上,依旧背着他的暗红色小皮箱子,以前每次回去,他都要和船夫们聊几句,了解一下风土人情之类,但今天他没有心情,他的父亲暴毙而亡,他心中既难过,同时也充满怀疑,父亲身体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
渡船走到河中央时,正好一艘货船顺流而下,船老大大喊:“慢一点,不要被它撞到了,大家当心,坐稳了!”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北面这艘货船吸引过去了。
就在这时,一名乘客跌跌撞撞走过来,他从王珙身边路过,王珙眉头一皱,侧身让开,不料乘客脚下没站稳,一下子扑在王珙身上,两人身体一晃,竟然都翻入黄河之中。
王珙的手下都被北面的货船吸引,一回头发现主人落水,他们顿时大惊,站起身大喊道:“快救人,有人落水了!”
第206章 收尾之信
大船上乱成一团,几名船夫反复跳下水寻找,其他数十艘船也赶来协助救援,三十多艘船和五十余名水手折腾了半个多时辰,依然一无所获。
望着茫茫的黄河水面,几名随从都失声痛哭起来,王中丞不会游水,过去了那么久,哪里还有活命的机会?
王焊发狠道:“去告诉同州和蒲州的官员,落水者是朝廷御史中丞,命令他们组织人手打捞,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李邺在下游二十里外爬上了岸,身上背着王珙的暗红色小皮箱,他爬上岸,迅速钻进了不远处的一片树林。
在树林内的一块大石下,李邺找到了事先埋在这里的包袱,他换了一身月白色长衫,之前他穿的是蓝色短衣,把旧衣埋了,这才在大石前打开了王珙的小皮箱。
小皮箱有三锭黄金,每锭约二十两,还有一块美玉,其他都是各种信件文书,足有一百多件,还有很多手令纸条,光祖父李林甫的纸条就有七张,其中有一张命令王珙收集太子和韦坚秘密接触的证据,韦坚案是天宝五年上元节后爆发,说明这张纸条最晚也是天宝四年所写,时隔六年,王珙还把它保存完好,这个心机着实可怕。
李邺找来一些干枯树枝,取出火折子,把信件和皮箱一起烧了,深埋起来,这时,天色已暗,他起身向蒲津关方向奔去。
蒲津关外是一个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