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临安不夜侯 第966节(2 / 2)

众口一词请求官家,委任杨沅接替杨政军职,节制利州中路。

赵璩看罢,轻轻一拍额头,着哇,我怎么没想到可以让杨沅身兼二职?

亏得利中文武大员们提醒了我。

沈该看罢,却是长眉微微一皱,隐隐有些不安。

杨沅昨日上书,一副公心模样,向朝廷请旨,派遣一位能臣镇守利中。

今日,利中文武大员便异口同声地向朝廷举荐杨沅。

这其中……

作为一个文臣,对于武将,他有着本能的防范心。

武将并不意味着只是军伍中成长起来的将领,而是泛指一切掌握着兵权的将领。

不管他是什么出身。

他是进士出身也好,武人出身也罢,皇亲国戚、没卵子的太监……

不管他原本是什么身份,只要他兵权在握,拥有了造反的本钱,那就必须防范。

何况,杨沅此时正在南郑城,他和南郑文武大员们难道没有商量过如何善后?

如今这一唱一和的,给谁看呢?

魏良臣比沈该的对外态度更加激进一些,所以对杨沅也就更欣赏一些。

饶是如此,他同样感觉不安。

他也认为,所有执掌兵权的人,都该加以防范,防范他不可节制的那一天。

不过,他倒不认为刚刚赴潼川府上任一年的杨沅,有这个能力拥兵自重。

他担心的是,杨沅好大喜功,自以为可以节制利中诸军,更顺利地完成朝廷的整顿西军计划。

可实际上,反被那些利中兵痞所利用。

杨沅资历太浅,能镇得住那些骄兵悍将?

利中的文武大员们众口一词拥戴杨沅,只怕就是担心朝廷派一个他们糊弄不住的重臣过去,以后不能为所欲为吧。

一念及此,魏良臣与沈该两位宰相算是殊途同归了。

他们心中都打定了一个同主意:“杨沅,不可兼任利中之主。”

第711章 吾欲拜杨沅为义父

临安,为了由谁坐镇利中,王相意见不一,难免又要起一番争执了。

朝廷其实也很为难。

鉴于川峡的特殊局势,只有张浚或者杨存中这样的老资格去了,才能镇得住。

可是现在大宋全国的军制改革,正由张浚负责推动。

两淮边军和中央禁军的重组,也要由杨存中来主持。

临时抽调他们,是会影响大事的。

而其他军界大佬,如李显忠、邵宏渊之流,现在还不够资格去弹压西军。

况且,利中文武大员们已经主动上书,保举杨沅了。

与其说他们是在举荐,不如说是利中的文武大员们,在一番利弊权衡之后,选出了一个能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共同利益代理人。

这时换一个人去,但凡不能叫他们心服口服,只怕就要再出大乱子。

甚至是张浚或杨存中。

杨政所遭遇的这场兵变,不就是前车之鉴么?

因此,沈该和魏良臣虽然不情愿让杨沅再兼利州中路之主。

可是,他们实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提出来。

……

临安城里就利中之主的人选取舍不定的时候,杨沅一直等候在南郑。

杨沅是奉旨赴利中调查裘皮儿一案的钦差大臣,但他是被皇帝就近从潼川府调过来的。

做为钦差大臣,他同时还是潼川府路经略安抚使。

因此,他自然没有千里迢迢押解徐夫人等一干人犯,长途跋涉回临安的道理。

所以他暂时留在南郑城,一方面是因为杨太尉之死,他这个刚被认下来的本家兄弟,没理由不参加自己族兄的葬礼和善后事宜。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边料理着丧事,正好等候朝廷消息,他也免得折腾。

但他却不知,时寒等人上了一封联名荐举的奏章,却让他停驻南郑的行为有了不一样的解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