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临安不夜侯 第913节(1 / 2)

待李师师将她的学术思想阐述明白,席中便有几位大儒迫不及待地询问她的出身姓名,家世来历。

李师师道:“某与各位学术交流而已。身份么,现在还不想为人所知。”

马上就有蜀学大家问道:“明日叶碧闲叶大先生要在万松书院开讲会,遍邀各方名士大儒,探讨学术,讲解精义,以辩异同,寻至理。先生明日会出席吗?”

李师师歪了歪头,暗暗想了一想。

场中如陆九渊等欲崇拜其学问的士子儒生顿时有些紧张。

李师师想,孩子已经断奶了,生意上的事情,几位管事也都打理的甚好,不用我操心,明日便去万松书院,替二郎帮帮腔、敲敲鼓,倒也没甚么。

于是,便浅浅颔首:“可以。”

一听此言,在座许多大儒学子,除了理学流派的莫不欢欣鼓舞。

师师起身,向一旁奉茶侍立的陆九渊微微颔首,又向众大儒团团一揖:“诸君,告辞了。”

陆九渊阻之不及,想到明日还能在万松书院,再听这位先生讲述学问,到时自有机会拜师,忙执弟子礼,恭恭敬敬地随着众大儒,把她送出书堂之外。

第668章 造圣

“好好好,句句都说到朕心里去了。”

皇宫里,赵瑗看着派人抄录回来的各位大儒的发言,看到李师师那篇讲话时,不禁拍案叫绝。

再往下一看,原来这位木先生竟是蜀学流派,赵瑗顿时更加信服。

理学欺世盗名,蛊惑世人之心,若任其发展,必成祸患,当严禁之。

如此,就该大力发扬蜀学,而要发扬蜀学,便当立一蜀学之圣!

蜀学近三十年来日渐凋零,自三苏之后,已少有大家了,这位木先生可以立起来。

赵瑗在殿上徐徐踱步,很快心中便有了主意。

“来人,传参政陈俊卿见驾。”

很快,正在参政院署理公务的陈俊卿便到了御前。

“老师,请坐。”

赵瑗对自己曾经的老师很是礼敬,

如今赵瑗已经做了皇帝,陈俊卿可不敢托大,连忙谢了恩,这才欠着半个屁股坐下。

欠着半个屁股,这就叫态度。

“老师请看,这有一篇文章。”

赵瑗把抄录下来的发言递给陈俊卿,陈俊卿接在手中,仔细看起来。

这些发言还没整理,就是按照各位大儒当日讲道的先后和对答顺序一句句录下来的。

陈俊卿一直看到李师师的讲道,脸上便露出了兴奋的神色。

再往后看,果如赵瑗所料,见那木先生竟是蜀学流派的先生,不由得击掌喝彩。

赵瑗兴奋地道:“先生,你看这位木先生所讲之道如何?”

“至理明言也!”

陈俊卿说着,眼泪都流下来了。

蜀学源渊流长,自汉代开始,文翁,司马相如,王褒、严遵、扬雄,严君平……

但直到三苏和黄庭坚、秦观等,方成系统,渐生思想。

可是到了现在,也只有他和张浚等寥寥数人为蜀学挑大梁了。

赵瑗见陈俊卿真情流露,心中也很感动:“先生,朕以为,这位木先生可立为蜀学大宗师。”

“应该!”

陈俊卿立即响应:“有陛下认可,这位木先生定可将蜀学发扬光大。”

赵瑗道:“朕自然是要礼遇这位木先生的。不过,世间从未有木先生之名,得先让木先生名闻天下才成。先生,朕有一计……”

赵瑗对陈俊卿细细嘱咐了一番,歉然道:“只是要委屈了先生……”

“不委屈,不委屈,这位木先生蜀学造诣,远胜于臣。臣心甘情愿附骥之尾,为木先生鼓而呼!”

……

翌日,万松书院论道,李师师再度出席,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各学派大儒轮番发问,或提论点,或要“木先生”讲述他的蜀学理论。

这一番谈经论道,让“木先生”当场拥有了大批拥趸,其中不乏蜀学名家。

陆九渊在“木先生”讲道结束后,当场提出,要拜他为老师。

李师师琢磨了一下,二郎若能专心学问,皓首穷经,只怕一位大儒的评价都是起步。

以二郎所说的心学思想,说不定将来能成为半圣一般的人物,为万世所钦仰。

只是,二郎奔波于官场,他又年轻,性喜风流,恐怕是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做学问的。

既然如此,现在这学术又已崭露了头角,不如把它发扬光大。

我也没有时间天天研究蜀学思想,方才一番问答,看这年轻人颇有慧根,对这门学术的理解一点就透,不如就让他来将二郎的学术思想整理细化,刊印成书,播扬于天下。

想到这里,李师师便答应下来。

陆九渊喜不自胜,忙毕恭毕敬地道:“学生这几日就将先生所述整理出来,再加上学生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