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监那天是周五,下着小雨,纽约的街道湿透了,王瑶站在安检口前等了十分钟才被放进去。走廊里的灯偏冷,墙壁泛灰,等候区只有三张椅子,一排电话,窗子小得像邮票。
周言被带进来的时候穿着囚服,脸色苍白,嘴角干裂,一眼看去就知道没休息好。人坐下的时候动作都慢,额头上出了点汗。
王瑶看着他,喉咙有点发紧。她没开口,手贴着电话听筒的边,最后才说:“我们离婚吧。”
周言没听清,眨了下眼,又凑近了点,“你说什么?”
“我们离婚。”王瑶这次声音更稳,但尾音还是有些哑。
对面的人愣了一下,眉头皱起,眼神慢慢变得迟疑。他没吭声,只是一直盯着王瑶看,像是在确认她是不是认真的。王瑶没有多解释,也没落泪,只咬着下唇不说话。等工作人员过来敲窗说时间到了,她就挂了电话站起身走了。
之后的流程处理得很快。王瑶是美国公民,申请程序简便。周言是瑞士人,在美国关押期间可通过代理律师完成离婚手续。王瑶提交申请后,两周内完成公示,周言在监狱里由联邦协调律师完成签字,双方声明为自愿无异议。法院出具判决书后,经海牙apostille认证,王瑶再将判决文件递交至瑞士驻美使馆进行登记,瑞士方面正式承认婚姻关系解除。
判决完成那天,盛轩心情很好。他带着王瑶从teterboro小型机场登上一架湾流g650,私人机组早就等在停机坪边。王瑶坐在舷窗边的位置,没问目的地。起飞前只看见盛轩边回邮件边打电话,外套挂在一边,白衬衫没系袖扣,显得格外轻松。起飞后不久,他抬头说:“我们回家。”
飞机飞了五个小时,王瑶看着窗外地形逐渐从密林山脉变成浅色丘陵,一直到加州的海线。飞机落地时天刚擦亮,机场安排了私人通道,停靠点在圣塔芭芭拉郊外的一处草坪边。接她的是一辆黑色suv,开了将近四十分钟,才转进一个写着“privateestate”的牌子后门。
庄园大得不像住宅。正门是老英式建筑风格,白色石柱,屋顶铺着深灰色石板,正中有个露台,柱廊延伸到花园尽头。草坪修得干净,灌木高而整齐,花架一排排立着,喷泉正对中央通道。王瑶站在门廊下等车停好,鞋跟刚落地,盛轩已经先一步打开门。
他回头看她一眼,“你也该见见我父母了。”
王瑶当场没答。盛家老两口已经站在门厅里,一个穿着深蓝羊绒上衣,一个戴着珍珠耳钉,打扮干净,表情温和。王瑶心里排斥得厉害,但当对方走过来握住她的手,说“你瘦了,照片看不出来”时,她又什么都说不出口。
饭桌上她吃得不多,只偶尔点头,回应几句。盛太太不多问,但话里话外默认两人已是“家人”。饭后王瑶上楼,一个人坐在窗边的沙发上出神,直到天黑也没动过。
儿子单身了十年,他们差点怀疑是不是被那件事影响到变成同性恋了,如今带回来一个异性他们就满足了。
瑞士那边,周言被释放时是一个晴天。手续从结案文书到转移签字一共不到三天。他从监狱直接送往肯尼迪机场,搭乘遣返航班回到苏黎世。
家里的客厅没变,鞋柜还是王瑶选的,门口那把雨伞是她两年前从卢塞恩带回来。他站在屋里没动,灯没开,窗帘半掀着,光斜斜照进来。客厅里安安静静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他看着餐桌角落的水杯,突然发现那是王瑶常用的那个——透明玻璃边上有一圈磨痕。他坐下,没说话,手指摸着那圈痕迹,一直没放下。
加州这边,盛轩带王瑶去了民政办公室。房子后门开出去是一片马场,清晨有马蹄声传过来。
那天阳光大,登记大厅空荡得很,两个办事员坐在玻璃柜台后慢慢打字。盛轩站在一边,把两份表递过去,对王瑶说:“我们办个正式手续。”
王瑶站着不动。
“你也不愿意?”
“我不愿意。”王瑶声音不高,但不含糊。
盛轩没急,等她说完才把表收起来,转身把表丢回口袋里,淡淡开口:“那就再等等。来日方长,感情慢慢培养。”
很快,王瑶母亲也被盛轩接回了美国,和盛轩父母住在一起。
王瑶没再说什么,只低头看了一眼自己手上的戒指。
纽约的秋天刚刚开始转凉的时候,王瑶和盛轩搬回了曼哈顿。
公寓还是盛轩2001年实习住的那个,自从2000年买下来就一直保留着。房产登记在盛轩名下,车位和电费也都绑定了盛家信托公司账上。王瑶没有问细节,只在搬进来那天,在新床垫上坐了十分钟,什么都没想。
王瑶的听力问题本就不算特别严重,属于中度感音性损失,主要受影响的是高频区。平时交流基本没问题,只是在人多或环境嘈杂的场合会跟不上节奏。手术后恢复顺利,听力有所提升,现在能更清楚地区分音调和语速快的对话,偶尔还会主动关掉字幕试着只靠听。她自己没把这事当什么转折点,只是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