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见着修国公夫人糊涂模样,暗自叹息,别看她话说得好像都是场面话,但意思却已经尽说了的,只不过修国公夫人完全未明她的言下之意,难怪修国公家里一代不如一代,闹出了这么多荒唐事情。
南安太妃却已然听了明白,康熙已经做了决定,几个阿哥入朝之事必不能阻拦,想必就连几个阿哥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万岁爷心中都有了计较,不是她们这些人家能够插手的。
南安太妃叹笑着对贾母说道:“要不怎么说你们家孩子规矩好。”
贾母微微笑着,将南安太妃的夸奖收下,若非黛玉,她们这些人家,现在还在猜测康熙的用意,到底是真心想让诸位阿哥入朝,还是虚晃一招,不过是为了警告太子。
上头主子的想法,涉及到了他们要如何应对。
“虽然我是玉儿外祖母,但这声赞我却是要应下的,难为玉儿有耐心,陪我这老婆子坐了半天,好孩子。”贾母顺着南安太妃的话,将黛玉又赞了一遭,随后又对黛玉招了招手:“好孩子,这屋里里待了这么许久,想必已经闷坏了,你这么年轻的伶俐人,快去外头和他们去玩。”
黛玉心知贾母他们需要再商议一番,后头的话却是她不适宜听的,也不多言,站起身来,向着贾母等人微微行礼,随即轻盈地走了出去,很快便入了门外的蔷薇丛中,鲜花美人相映,正是盛春的好光景。
黛玉俯下身子,仔细瞧着那朵怒放的蔷薇,远远望着只觉着那花儿开得热烈,凑近了才看到花瓣边缘已经发黑,已是盛极转衰之相。
年轻媳妇、姑娘们嬉闹的声音遥遥传来,脆生生地,黛玉抬头,望着天边悠悠飘来的白云,只希望贾府能够看清事实,别再自作聪明。
然而没落的勋贵之所以没落,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实在没有眼力见。
在确定了几个阿哥入朝之事已成定局之后,前头收到消息的男人们,在酒酣耳热之际,做出了新的决定。
三月三的宴席刚结束没两天,林如海便冷着脸,匆匆到了黛玉的书房。
“父亲。”黛玉将正看着的书放下,将雪雁泡好的茶地上:“这是今年第一茬的茶叶,苏州那边家里刚送来的,父亲尝尝味道可好。”
素来推崇文人风度,行事不动声色地林如海,此时额头上却浮现了巨大的汗珠,他深深地望着黛玉,长长叹了口气:“玉儿,你也一年大似一年,没两年就要出嫁,你外祖母那边若有人找你,就说你在家里准备嫁妆,不能过去吧。”
斜阳从窗纱中斜斜照入,正好射在林如海的脸上,半明半暗间,黛玉瞧不清林如海的神色,却能从他语气中感受到他的坚决。
“外祖母家做了什么?”黛玉知晓她的父亲不是严苛之人,且与亡母感情甚笃,对于贾府,虽说一直看不上他们家的行事,却也没有拦着那头亲近黛玉。
此番如此严肃地对黛玉交代,必然是贾府做出了了不得的大事。
黛玉想到前些日子那个赏春宴,心里头已经隐隐有了猜测。
林如海自小就是将黛玉当作儿子养的,外头的事情也从未避过黛玉,他听了黛玉的询问,轻声说道:“今日万岁爷下旨,令大阿哥入兵部,三阿哥入户部,五阿哥入理藩院当差。”
这与黛玉和胤祺猜测所料一致,康熙对他的儿子期望甚高,在他的设想中,本就打算让他的儿子们入朝,既能让他更好的掌握朝政,又能在儿子中实现平衡。
之前抻着不给个准话,不过是想让这些儿子看清楚,谁才是能决定他们命运的人。
这么小半年下来,想必几个阿哥们都已经被康熙拿捏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充分感受到了何谓帝王威严,康熙终于如了他们的愿,定下了几个人的要入的部门,结束了京中这些日子的暗流涌动。
然而这个事情,无论是胤祺,还是黛玉,亦或是林如海,都是心里有数的,林如海万不会为了此事而如此紧张。
想必一定有什么出乎他们意料的事情发生,黛玉静静地等着,等着听贾家又做出什么荒唐的事情。
只见林如海深深吸了口气,咬紧腮帮,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唇间蹦出:“朝中勋贵联名递上折子,请万岁爷允许,让太子爷也入朝当差。”
哐当一声,黛玉失手掀翻了白玉杯,透亮的玉石被坚硬的地面磕得坑坑洼洼,然而黛玉却顾不上心疼那难得一见的极品美玉,她被林如海带来的消息惊得倒吸了口冷气。
自从太子长大后,康熙与太子之前的父子情格外微妙,康熙既欣慰于他有如此出色的继承人,又忌惮着渐渐长大太子,这导致父子之间相处越来越扭曲,上一刻康熙还在满脸得意的夸赞太子,下一刻不知犯了什么忌讳,太子又要被康熙狠狠斥责。
当然,康熙更是从没提过太子入朝之事,每日里只叮嘱太子与大儒们好生学习,前段时间太子监国,算是康熙让太子独当一面的第一次尝试,然而最终以太子被斥责,回毓庆宫反省结束。
然而太子已经到了要入朝的年龄,太子一直不接触朝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