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682节(2 / 2)

协目光转向宣室上挂着的大汉堪舆图,手指轻点着大汉的广袤疆土,心中谋划着教育改革的下一步布局。

“孔明,各地学塾初建,师资虽可由国子监学子先行支撑,但长远来看,教材的统一编写至关重要。此事关乎新学能否在大汉各地生根发芽,你可有想法?”

诸葛亮微微欠身,目光坚定,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所言极是。”

“臣以为,可召集天下饱学之士,成立专门的编修机构。教材内容不仅要涵盖经史子集,更要融入农桑、水利、算术等实用之学,以培养出能为大汉所用的全面之才。”

刘协赞许地看着诸葛亮,说道:“此事便由你牵头,务必尽快推进,待教材编修完成,便可在各地学塾全面推广。”

“此外察举制积弊已久,此次辩论虽为改革奠定基础,但真正实行下去怕是不易,孔明可有应对之策?”

未等诸葛亮回答,徐庶就站出身来,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陛下,臣以为可先在部分郡县试点推行新的选拔制度,以实际成效堵住悠悠众口。”

“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若有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如此一来既能稳步推进改革,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动荡。”

刘协沉思片刻,觉得徐庶所言有理,不过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考虑了一会儿后说道:“现在有点太早了,此事还是再等等吧。”

“好了,你们今日也累了,先下去歇息,明日朕再为你们办庆功宴。”

郭嘉四人俯首领命,转身退下。

第511章 陛下,臣请治吕布之罪!

渭水之辩结束,但带来的影响却依然没有消减。

大汉朝堂内外诸多事宜悄然发生着改变。

首先就是朝堂上的变化,庞统初入内阁,任典籍一职,穿梭于内阁文书之间。

典籍这个职位说大不大,说小的话也不小,因为只要进入内阁,那以后要是有哪个内阁大学士的位置有空缺,肯定会先从内阁中递补。

所以进入内阁,就是成为大学士的第一步。

此外庞统的才华也是十分出众的,与阁臣探讨政务时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他也因此逐渐在内阁站稳脚跟。

至于诸葛亮则整日忙碌于国子监的教材编修一事,为此他广邀法、儒、墨三家的饱学之士日夜研讨。

这时候辩论会取胜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如今所有人都理解了新学何物,所以对于教材的编撰也格外配合。

外加上诸葛亮的名气摆在那里,所以在他发出号召后得到了各方响应。

编修之所每天都灯火常明,所有人围绕经史子集、农桑水利、算术之学、典刑律法等内容各抒己见。

如今教材纲目初定,只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郭嘉负责的国子监事务也进展顺利,首批学子从国子监内毕业,顺利下派到各地学塾支教。

虽然目前公共学塾仅仅在各州人口比较多的郡县内开办,但这只是开始罢了。

而且目前得到的反馈还是很不错的。

由于是免费,许多平民百姓家孩子都主动跑到学塾里面听课,这在以往是根本难以想象的。

朗朗书声开始回荡在大汉的各个角落。

新学的种子就此播撒了下去。。

至于徐庶虽在辩论中未多发言,却也因这场胜利,在朝堂有了更多关注。

他辅佐郭嘉暗中筹备察举制改革试点,挑选世家势力薄弱、民风淳朴之地,与世家大族中关键人物私下周旋,阐明改革利弊,试图为日后推行减少阻力。

而郑玄所荐之人也陆续进入了国子监。

儒学虽然有种种弊端,但也有着种种好处,郑玄在辩论中有一句话说得是对的。

儒学之根本,在于正人心、厚风俗。

仁义礼智信是绝不能摒弃的。

这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

这也是为何国子监会把儒学纳入到政治一科中,让学子们继续学习。

有了这些大儒入驻国子监,国子监的师资力量的不足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因为身为大儒,精通的不仅仅是儒学,更会触类旁通,对数算、刑律也是颇有见解的。

儒者,师也,

若是连学识都不渊博的话,怎么担得起“大儒”二字的称呼?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大汉的未来,正朝着新的方向缓缓前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