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546节(1 / 2)

看见天子写下的这四个字后,司马懿一愣,疑惑地道:“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天子刚刚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诸葛亮的见识要比司马懿更广,闻言向他解释道:“民富国强,出自赵长君所著《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中的‘越主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一言。”

“但不知陛下此言做何解?”

他虽然知晓出处,但在他看来的这四个字,肯定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这两句话看似相同,但意义却完全相反。

国是什么?

国是君王、是社稷、是朝廷,国富民强的意思是只有国家强盛了,百姓才能变得富庶起来。

但民富国强,却把百姓摆在了君王和国家前面,意思和藏富于民接近,本质上是孟子所宣扬的理念。

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虽然古往今来天子都声称要以民为本,实际上却是以国为本。

出这四个字是何意?

司马懿闻言则惊愕地看向了诸葛亮,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连这句话的出处都知道。

想到此处,司马懿暗暗咬牙道:“可恶的诸葛村夫,学识竟渊博到如此地步……”

“孔明果然饱读诗书。”

刘协赞了一句诸葛亮的渊博学识,然后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齐国就是一个例子。”

“春秋时期,齐国商业贸易繁荣富庶、国力也强盛无匹;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不可顾此失彼。”

“只有农商并举国家方能长盛不衰,过度抬高一方或者过度打压一方终究有一天会遭至反噬,如此何谈国强?”

刘协的一席话,令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而司马懿则是直接询问道:“陛下所言或有道理……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

“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

刘协说出来的理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农业怎么能和商业共同发展,互相持平?

两者本质上就是不能调和的,因为商业赚取的利润是农业的几十上百倍,而且也更加轻松容易。

刘协微微一笑,说道:“这正是朕接下来要说的。”

第415章 轨道货车,何为第一生产力?

“农业乃国强之本,商业乃国富之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顾此而失彼。”

“商人重利不事生产,此乃商之弊也,重商则会废农,故而想发展商业,必须要使农业强盛。”

“农业强盛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只有在百姓们有饭吃、吃得饱饭的情况下,商业才能繁荣。”

“所以朕首先要与仲达和孔明你们说的就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发展技术。”

刘协目光炯炯地对二人说道。

他今天要与司马懿和诸葛亮谈论的是大汉未来要走的道路,以及发展方向。

但司马懿和诸葛亮闻言却面面相觑。

提高生产力?发展技术?

这是他们前所未闻的新鲜词汇。

司马懿有些尴尬地问道:“恕臣愚钝,敢问陛下这生产力和技术……作何解?”

“很简单。”

刘协笑了笑,耐心地向二人解释道:“拿织布举例,一匹布长40尺,幅宽22尺,一个熟练织工一天可以织布一匹左右。”

“但在朕发明出建安机之后,这个速度就被提高了数倍,织工花费同样的时间能够织出更多的布匹。”

“这就是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织造技术提高,所以生产速度也随之提高。”

刘协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

他所制造出来的建安机对于这个时代的纺织业来说就是降维打击,大大提高了布匹的生产速度。

“原来如此,臣明白了。”

诸葛亮恍然大悟,接着反问道:“陛下的意思是通过发展技术来提高粮食的产量,保证农业的稳定?”

“是极!”

刘协微微颔首,并且笑道:“诸如水车、筑堤、建安犁、引渠灌溉,这些都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

“不过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进行钻研,实现粮食产量的大增。”

“比如朕就在梦中得高祖所授的《天工开物》中提到过一种大棚种植的技术,在冬天都能种出寒瓜;还有一种名为红薯、土豆的作物,亩产可达到三十石以上,可代替小麦作为主食。”

刘协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双双震惊。

在冬天种出寒瓜、可代替小麦而且亩产三十石以上的作物……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他们都听说过天子梦中得高祖授《天工开物》的传言,而且建安机、建安犁也是实实在在造出来的东西,所以即便感到很难以置信,但也没有质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