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他忽然愣了下,站住不动了。
过了半晌,张平亮指了指那认出牌符的骑士:“你不必继续出哨了。带两个人,再带着牌符,回去禀报。”
“禀报什么?”那骑士皱眉问道:“路程走了还没到一半,没见着蒙古人的大队人马,也没打探到什么消息……光是宰了几个蒙古斥候,也值得专门回去趟么?”
“被我们宰了的,就这几个,确实算不得功勋。不过此前两天咱们行军途中远远遇到蒙古军斥候,得有三次了吧?”
“昨天过河滩的时候遇见了一次,在野狼泊寻找水源的时候,远远眺望到一次,晚上扎营的时候,隔着山梁又发现了一次。”
两军彼此迫近,斥候们互相交错,彼此渗透打探是常事。一旦撞上,固然是你死我活,但隔着老远碰到几回却轮不上交手,也很正常。
张平亮随即问道:“现在我们再想,远远碰上那几次的,就是蒙古人了么?”
“这……”
如果把军队比作人,那么斥候就是军队的耳目。此番被调为斥候的骑士,全都是周军的精锐,而且全都经历过军校里的严格培训,见识和想法,都不同于头脑简单的一般士卒,非如此,就没法完成哨探的任务,确保己方耳聪目明。
包括张平亮在内的斥候们从不怀疑蒙古军也是如此。
他们都和蒙古人往来厮杀过许多次,彼此都太熟悉了。蒙古人的作战习惯或者生活习俗,他们闭着眼睛都能描绘出来。
比如他们都知道,蒙古人派出的哨骑,一向都是领军的万夫长、千夫长身边精选出的蒙古拔都儿。如果成吉思汗亲自领军,那任何一队阿勒斤赤里,还至少会有一名地位尊贵的蒙古怯薛在内。
这些人不仅坚韧机敏如鹰犬,也因其亲近首领的身份,能保证军事情报以最快速度传递到蒙古统帅的眼里,不会有半点拖延。
但这回张平亮等人杀死的蒙古哨骑,都是花剌子模国的投降贵族,里头没有一个蒙古人。
那么过去几天里他们远远遇见的斥候,是蒙古人么?
骑马的姿态像不像?远远警戒时的队形像不像?联络同伴时施放的鸣镝声音像不像?远距离示威时发自喉腔的低沉呼喝像不像?
当他们没有怀疑的时候,看上去听上去,便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但一旦生疑……似乎那些都不太像,似乎那些人都不是蒙古人?
上一次蒙古人用林中人摆开汉儿军阵厮杀,已经够可笑的了。眼下在蒙古和中原的边境即将发生战争,蒙古人却连本族的斥候都不愿派出几个?
他们何以如此托大?又或者,他们真就对仆从部落充满信心,以至于把最重要的哨探任务都托付给异族了?这是蒙古人能干出来的事?
张平亮觉得自己的脑袋更疼了。
他地位不到,本也没法想那么多,想那么透。但此行既然是为了打探敌情,没有发现疑问而不回报的道理。
他沉声道:“还是回去禀报一趟吧。这情形究竟代表什么,有没有意义,自有上头的将帅决定。”
张平亮的部下领命便走,凭着轻骑快马,只两日一夜,就将消息传入了急速北上的周军本队。
第一千零三章 斡腹(上)
一道又一道的军报,此时正随着各部斥候陆续回返和重新派遣,从军队前行的整个宽大正面不断收拢,如同潮水也似。
当然潮水不至于直接涌到郭宁面前,自有几个承担军情汇总的机构不断将之记录在册。在简单的梳理之后,几乎每半个时辰向郭宁书面禀报一次。
其实大部分的情报并没有实际作用。两方的斥候数量都极多,分布也极广,他们为了打探军情,扫荡战场迷雾而出动,却又在事实上形成了更浓密的迷雾,或者遍烧的野火,阻断一切。
所以绝大多数人禀报回来的敌情,无非就是自己在哪里遇见了敌人的斥候,或者厮杀,或者逐退,或者己方吃了亏,死了人。
随着军队渐渐深入草原区域,两方斥候都开始不断死伤。光是昨天一天之内,就有七十余名哨骑战死或重伤,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郭宁见到过或者记得名字的,是军队里前途无量的新秀。
战场就是如此无情,所以郭宁在行军的时候,依然不辞辛苦地仔细翻阅这些情报,以求不辜负将士们的付出。
在他的脑海里,每一个与敌接触的地点密密麻麻地出现在地图上,他觉得,单一个情报或许缺乏价值,但许许多多的情报聚集起来,或许就能给自己带来些好运气,揭示出蒙古军即将出现的方向,或者揭示点别的。
不过直到片刻之前,这些情报并没有给郭宁带来什么惊喜。
兵法上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此时的郭宁,对这句话真是心有戚戚。因为他的庙算,实实在在地包含了对自家军事和经济实力的了解,这种了解带给郭宁足够的信心,使他非常确信,蒙古人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