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就更别提了。立炉出铁,产量高低不定,且动辄有高炉倒塌的风险,每次铁水伤人折损了有经验的工匠,都要许久才能补充,后头的赔偿也是麻烦,更不消说每逢开矿产铁,地方上的牛鬼蛇神都想插手,要妥善推进,不砍几十颗脑袋根本不成……”
耶律楚材伸手按住文书:“为了稳定生产火药武器,我们需要陛下的关注,需要朝堂诸公和军中将帅的重视,需要工商两部包括都水、军器、盐铁、营缮、商律、工艺等九个部门的协调,需要二十多个军州的资源产出,需要六十多个地方官署、八百多个与之配套的商行和工场。这些,蒙古有么?”
郭宁啪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随即昂然站起:
“蒙古不可能有!至少,在蒙古主力大军折返草原的不到半年时间里,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凑出这样一整套的体系来!蒙古人没有制造火药武器的资源、人力和体制,却这么大肆使用铁火砲……其中一定有鬼!”
“或许,蒙古人以特殊手段从哪里获得了一批铁火砲,然后用以示强,显示他们有一口气吞下北疆诸多屯堡据点的能力?”
“蒙古军手里铁火砲的来路,我会马上让徐瑨去查。”
郭宁顿了顿,又道:“我们且将火药武器带来的喜忧抛开,继续想下去。蒙古人这么刻意地示强,又以北疆诸多屯堡军民百姓的存亡为威胁,分明是想促使我军以强大主力北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底气在哪里?”
第九百九十九章 动向(下)
骑队从通玄门出来,沿着当年胡沙虎叛乱时大军奔走的道路径直往北。
走在骑队最前的是徐瑨。他这阵子在城里忙得昏天黑地,直到这会儿才把各种事务都收了尾,启程上了已经越过金口大营的斥候部队。而跟在他身旁的,则是刚从北疆回来禀报,又立即启程折返的赵瑄。
这几年里,但凡经常往来北疆的人,肯定都和大周军方合作过。曾经去草原深处打过仗的将士们,总结会也开了一次又一次。军方从他们手里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包括军队怎么在敌境补给,怎么补充战马,怎么安置伤病将士,怎么侦察,怎么翻山越岭,这些事情全都有了完善的规程。
比如军事情报的侦察方面,本来分在各处军府的不同口子执行。但大战当前,所有的权限都在最快速度里收拢,归并到大周朝最得力的情报头子手里。
如赵瑄或卢五四之类具备丰富经验,而又没有失陷在蒙古人铁骑重围之中的人,这几日里也都被紧急召回询问,以便军府作出后继的诸多安排。
至于大军行进的前出侦察,按说徐瑨的身份不同往日,已经不必再亲自奔走。但皇帝一年之内第二次领兵北征,要打的是蒙古军主力,这实在非同小可,也万万不容有失。徐瑨心思重,不放心别人,最终决定,还是自己辛苦一趟。
策马向前疾驰一阵以后,他忍不住稍稍勒停跨下坐骑的脚步,向四周极目眺望,唯见四野茫茫。
森严而庞大的中都城矗立在视线尽头,城墙绵延横亘于整片平原,而离开这座巨大城池向北不远,山地和丘陵平原夹杂,地势不断攀升。
与地势攀升相对应的,则是呼啸而来的北风。北风仿佛轻而薄的利刃时不时划过面庞,令人眼角淌泪,皮肤隐隐生痛。
金口河大营周边的植被很茂密,大片的林地和灌木不停的交错。从车厢渠故道蜿蜒引出的卢沟河水经此流入玉渊潭,沿途奔流漩洄,形成许多小规模的泥泞。不过冬季水流量少,北风所过之处,已经把泥泞的土地吹得干燥,骑队奔过时,时常激起烟尘。
大金中叶以后天时不正,往往冬季盛寒而夏季酷暑暴热。当时人们暗地里将之归咎于女真人残虐失德。可大周建立以后,天气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好转。
莫说大周,包括什么高丽和南朝宋国也是一般。入秋以后,都是气温一日寒过一日,下降得非常快。
徐瑨估摸着,再过一个月,气温就会降到冰点。到那时候,湿润的土地全都会冻结,然后变得像生铁一样坚硬。如果运气差点,说不定十五天到二十天里,就会冷到那程度了。
中都附近尚且如此。北面草原又会如何?这几天里,从北线多处关隘发回的军报如雪片也似,按照职权,徐瑨是能随时调阅副本的,但他这几天忙着其它要务,竟没关心。
直到昨晚忽然想起翻阅,他才觉得自己离开军队的时间不长,却已经少了武人对天时、气象的敏感,未免有点羞愧。
其实徐瑨也曾多次深入草原腹里,深知那片地方在汉地秋季就会开始降雪,若逢雪灾,往往数千里冰雪覆盖,寒冷刺骨。
徐瑨去的那几次,哪怕依托沿途屯堡的供给,靠着大周商队强大的运输合同通行能力,也没法长时间地在草原活动。深秋初冬还能努力一下,寻找可以通行的地方绕道而行。如果到了深冬还未能返回关内,商队就只能寻找一个足以容纳他们越冬的屯堡,在里头停留两到三个月时间,直至开春。
屯堡外的草原被雪原取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