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磨刀霍霍的崔忠献父子,无论哪一方,都可能是要命的阎王,那些本来犹豫的高丽贵族,会不会想着放手搏一场?
只靠这些人的力量,尹昌就足够插手高丽政局,可以把局面导向对大周有利的方向。但尹昌做的更多也更好。
大周的武人勋贵里,论勇猛善战,自然是出身北方边境的那批人为优。但出身山东红袄军的武人也不是没有自家擅长。比如尹昌,他能在数十年里反复依违各方而崛起,对局势的细微判断能力可谓一流,从四分五裂的乱局中急速纠合部众的本事,更是乱世中屹立不摇的前提。
当年山东兵荒马乱,他可是好几次被敌对势力打得丢盔弃甲孤身而逃,然后又从难民里重新集结队伍的!
高丽国自然不是山东,可要说难民……曾经气势汹汹攻入高丽,但因为缺乏政治上的诉求和治理能力,很快混到灰头土脸的契丹人们,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么?
在高丽贵族们大肆招募契丹人的当口,只需要一点点的风声放出去,高丽贵族们就会觉得,在让契丹人拼命之前,找些医生为他们调理整治是很有必要的怀柔手段。
尹昌藉着郎中们连续几夜往来的机会,轻易就把分散各处的契丹人首领聚集起来,向他们提出了难以拒绝的新建议。而对契丹人来说,比起令人憎恶的高丽贵族,一位来自大周、肩负重责的前任高官,毫无疑问是更好的合作者。
除此以外,尹昌什么也没做。
被逼到绝路的高丽人,和早就走在绝路上的契丹人自然而然地齐心协力,制定了在马球大赛上猛烈反击的计划。
这个计划激进异常又粗糙,仓促间根本没有仔细核定,可谓漏洞百出。但在马球大赛即将开始的数日里,无论是崔忠献还是其他人,都死死盯着自家的对手,没把目光投注过来。
于是,契丹人以最直接的暴力压倒了开城里的总总算计,计划就这么成功了。
“大周的国势如此昌盛,又何必用宵小手段对付盟友?这样的事情就算做成了,不怕沦为后世的笑柄么?”崔忠献问道。
大周的国势昌盛,靠的可不是仁义道德。朝堂上下不知道多少人手里拿着刀子,冲着周边各国流口水呢。要不是皇帝陛下有意压制,那么多的虎豹豺狼早就出柙。
至于高丽这边……
尹昌觉得,自己没必要和一个将死之人斗嘴皮子。他招了招手,立刻有契丹勇士上来揪着崔忠献,准备将之押回去,与其他的高丽贵族一并处死。崔忠献竭力挣扎,难免丑态百出。
尹昌把视线转向别处,待门洞里恢复安静了,才道:“我来之前,皇帝陛下就高丽国的局势,说了两句话。其中一句话叫作,不换思想,就换人。”
“另一句呢?”陈自新凑趣问道。
“另一句叫作,不上餐桌,就上菜单。”
第九百六十九章 餐桌(上)
大周的朝廷体制混杂了辽金的异族风尚、唐宋的汉儿承袭,额外添加以武夫当权难免的、急就章的零碎。这第三项里的多数,是皇帝本人隔三差五拍脑门的结果;而负责调和鼎鼐、梳理大政的,又是个虽读圣贤书,却没什么历史包袱的契丹人。
实事求是的说,不少人觉得大周朝廷仿佛草台班子,倒也未必说错。新朝建立得仓促,制度的完善需要时间,所以目前为止,整个军政体系中的职责区分并不严谨。
另一方面,新朝建立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是草莽武人。草莽武人又在皇帝的优容下掌控了军政和经济上巨大力量。所以大周建立数载,从来不似史书上那些汉家王朝一般休养生息,反而不停地生事。
奇怪的是,这一桩又一桩的闹腾并没有引起朝野的反对情绪。每次闹腾以后,还总有人欢欣鼓舞,大肆庆祝。
郭宁这一次进入中都大兴府的时候,依旧骑队奔腾如龙,旗帜迎风招展,他如往常般愉快地沿街挥手,接受了百姓们的欢呼。
尽管高丽国的局势变动并不似在外宣传的那样,出于高丽国的权臣怙恶不悛;尽管郭宁其实挺厌倦这种外在光鲜的形式,但这些仪式是有必要的,本身也是不断奠定新王朝正统地位的一环。
回宫以后,郭宁直奔仁政殿内,会见朝中两位宰执和枢密使、三司使、御史等参知政事的高官,并陆续召见各部尚书、侍郎。他一口气忙了整整两个时辰,才清理了最近的急务,接连下了许多诏书。
待到黄昏时分,郭宁又赶到自家在皇宫外的府邸,也就是先前那座紧靠中都城墙的都元帅府。
有关军务机密或者境外开拓的具体事宜,郭宁在这里安置了一套专门的班子加以汇总。在皇帝直接处置之前,并不会立即发送到朝堂乃至尚书省这一层级。
素日里郭宁有事没事,都会到这里转一转。此刻他离了皇宫,又到这里,正遇见院落里食物香气扑鼻,开饭的时候到了。
郭宁应付好一阵公务,肚里早就饥饿。他常和部下们一起吃饭的,也没什么机会,当下快步走到厨子身旁,看看他扛来的食盒,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