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安静片刻,看着张平亮所部徐徐进入军营,早有先期到达的数百名阿里喜们上来接着。
“这几日里,国公将要颁下在南京路的文武官员任命。南京留守、开封府尹会是我,并兼管兵马都总管府。本路转运使则是严实。另外,副留守是尹昌,归德府的宣武军会交给郭阿邻,蔡州昌武军是燕宁,镇南、武胜等诸军节度使,都将有宿将出任。你资历甚浅,但能治军,我会向国公举荐你,出任南京路兵马都总管府判官,替我掌纪纲总府众务、分判兵案之事。”
刘然吃了一惊,慌忙道:“只恐我才德不足以……”
“莫要谦虚。”郭仲元笑了两声:“才德如何,自有公论,不必你操心。我用你,另有一桩关键,你可能想到?”
刘然稍一凝神,便答道:“想来,是因为我北京路逃兵出身,资历浅薄,才能平庸,且无军中根基,却得上司青睐,连番拔擢……我既然能有前途,南京路的旧官,十三都尉的余部,也都有指望。”
“道理是这个道理,倒也不必把自己说得如此不堪……”郭仲元笑道:“不止你一个,你再看,我和郭阿邻,都是中都小卒出身;严实、燕宁、尹昌是山东地方降服的豪杰,你是北京路的新投之众。咱们全都算不上国公的旧部、嫡系,却能得国公如此信赖,授以如此重权,足见国公的胸怀宽厚,用人不疑。”
刘然连声应了。
郭仲元继续道:“不过,如今国公的势力将要遍及大金的疆域,在新人看来,咱们可全都是旧人,是国公的亲信了。既如此,咱们自家更要做得像样,才不辱没了国公拔擢我等于微末的眼光,对么?”
“节帅,哦不,留守放心,我自当尽力。”刘然俯首应是。
第八百一十二章 力尽(下)
消灭开封朝廷之后,女真人的武力彻底崩盘。下一步周国公必将以开封为后盾,向西则挥军席卷关陕五路,彻底控制大金国的完整疆域,向南则震慑南朝,维持两国千里边境的安定。由此一来,开封的地位就算不如建国定都的时候,也不会下降许多。
不用多么高明的政治头脑都能想象得到,开封在定海军的势力范围内,至少也能和中都和益都两地鼎足而三;大金的南京,十有八九将会继续是大周的南京。
那么继续推论,在南京先设留守统辖,随后建立枢密院或者元帅府一级的军政机构,也是势所必然。
此前将士们暗地里有所猜测,都觉得,南京留守应当是骆和尚的,或者也有可能,从辽东调取韩煊来此。
结果,郭宁在入城当日随口吩咐,便任命了郭仲元为南京留守,尹昌副之,而严实负责转运、理财。这几人,竟没一个是郭宁的河北旧部,全都是他急速崛起以后,陆续投靠的新人。其中资历最深的郭仲元,投靠郭宁也才三年,三年里,他从一个什将做到了南京留守!
定海军的将校们普遍有个看法,那就是郭宁气量宽宏,用人不疑。投靠他的人只要忠心、有才,就必定得到拔擢。在陟罚臧否上头,郭宁从不考虑关系亲疏、资历深浅,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而且对有能之人的提拔毫无顾忌,快得超乎想象。
但此前众人的想像总有限度,这几个任命之大胆,实在出乎意料,以至于郭仲元这等稳健之人,今夜也有一点失态了。
郭宁如果亲耳听到部属这么奉承,大概会微笑摇头,不予置评。在这方面,他一直觉得部下们高看了他。
所谓气量宽宏、一视同仁的前提,是有真正的嫡系可用,却不用。
郭宁手底下,却根本没有真正的嫡系,他想要任人唯亲,又何来的亲呢?
数年前,从北疆败退到河北的路上,郭宁曾经纠合起上千人的队伍,但是,当他不能进一步提供这些人所需的东西,上千人转眼散去。仅有几个始终追随他的伙伴,也很快都死在河北塘泺间的淤泥里。
从那以后,郭宁想明白了许多。那以后云集景从的许多人,或者自以为是郭宁的嫡系部下。但在郭宁心里,其实并不期待他们的誓死忠诚。
郭宁对外,自然奖赏忠诚,以维系政权,但他同时能够坦然地告诉自己,忠诚这种东西,绝不可能出自单方面的付出。他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毫无理由的忠诚,每个人对郭宁的忠诚,都需要郭宁付出一些东西作为回报,都需要从崛起的政权中分得一些东西。
这个互相给予和得到的过程,也就是君臣关系不断契合,愈发稳固的过程。
但郭宁给予的回报,绝不可能是无限度的。政权本身要成长、要崛起,又势必非得摒弃一些依附在大树上汲取营养的藤蔓。这其中,又需要郭宁本人清醒的认知,并利用一些手段来主动限制或调和。
比如耶律楚材,他是最早投靠郭宁的杰出文臣,在定海军中的地位极高。之所以投靠郭宁,他是想满足自己执掌重权,重塑大国政治的理想。
耶律楚材当然有足以和理想相符的才干和功绩。但与此同时,他又难免和中都城里朝廷旧人的关系过于紧密了些,随着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