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南下,两天前突然出现在涟水北岸!”
“昨日晚间,上千骑兵忽然突袭清河口,我方在清河口驻营的数百人猝不及防,顿时逃散!”
“金军主力正日以继夜,直奔楚州!”
崔与之喝问:“金军的兵力多少,可曾探明?”
“前锋至少有两千骑兵,后头主力兵马过万,声势浩大!楚州危险了!”
“淮阴危险了!涟水也危险了!金军兵分三路,一路向西去往淮阴,一路围困涟水!”
堂上一片大乱,文武俱都失色。
崔与之怒视李珏和应纯之二人,张了张嘴,终于忍住没有继续喝骂,转而疾步下到堂前,劈手抓住了一个来报信的使者:“金军带兵的主将是谁?”
“先锋千骑,打着燕宁的旗号。大队在后,主将是坐镇益都的骆和尚,又有诸多军将旗号随行,看模样,副将是济南尹昌。”
这几个将帅的名声,楚州文武也都听说过,知道他们个个都是随着那定海军郭宁起家的悍将。此辈果然都是草莽强豪之徒,全然没有半点国家大将的持重,行事更没有一点顾忌!果然这定海军上下,都如南京那边遂王完颜守绪所说,是一窝的疯子,一群强贼!
军情紧急,李珏也神色动摇。
倒是应纯之冷静些,他沉声道:“正逢秋冬枯水,敌军要渡河不难。他们一旦渡河,离我这楚州城就不足十里了,我要立即去安排守城。诸位就不必在城里陪着我了,还请赶快各回驻处,若能记得安排兵力救援,我就足感盛情!”
这话一出,众人无不称是,就连崔与之也微微颔首,有些佩服应纯之的胆色。
贾涉却不会耽搁作态。听说金军南下的瞬间,堂前众人大乱,而他便趁此机会,提着袍脚,足不点地一般狂奔出外。
外面百姓纷纷问道:“这位官爷……这位知县老爷,里头谁拿定了注意?北面的金人真就要南下了?那不是谣言么?咱们是和?是战?是守?是走?”
贾涉哪里有空理会。
他牵过自家马来,挥鞭乱打,领着几个傔从一溜烟出了楚州南门,径往宝应县去了。
策马奔驰的时候,他又有些佩服自己的先见之明。好在宝应县那里,行李、钱财全都已经打了包裹,车辆马匹也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耽搁!就连城池也都修缮过了……我须是对得起满城百姓!
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下(中)
这些年来,大宋朝特别认真地要去做某件事,某件事就多半会出问题。吏治如此,财政如此,边疆军政也是如此。
开禧以后,宋金两国重订和约,近十年来江淮无事。随着大金内乱,眼看东西两分的局面将成。
这两个金国彼此自是死敌,之后不晓得还要彼此厮杀多少场。控制中都的定海军,一向依靠海上贸易为最大的财源,控制开封府的遂王一脉要完整接收关中四路的武力,也少不了巨额开销。
所以贾涉一直觉得,在淮东的军务上头,只消全力筑城固边,无须任何特殊的动作,更大的精力,倒应该放在维持南北商路上头。皆因商业愈是繁茂,东西两个金国对大宋的仰赖就越深。此时大宋在边疆无须任何举措,就能凭借南方的财力在东西两个金国之间自如腾挪,始终占据主动。
所以真要说起军政方略,贾涉比较赞同崔与之的意见。
可惜崔与之不为史相所喜,和他走得太近,便于自家仕途大大地有碍。
至于李珏和应纯之两位,大体都积极主战,图谋恢复,想法很多,手段也出众。可贾涉一直担心的是,淮东的北面是山东,而山东是那个权臣郭宁起家的根据地。
李珏和应纯之若有什么成果,报到行在以后自会有人为他们鼓吹,但这些操作如果引起了郭宁暴怒兴兵,他两位又哪里讨得了好?
归根到底,史相和临安行在绝大多数的士大夫既想要事功,更要求安稳。边疆事功不过是升官发财的由头,而边疆的安稳则关乎性命,关乎国运。在朝廷眼中最大的道理,始终就在“非和无以立国”六个字。谁敢引起边境的战事,谁就是国贼。
贾涉都不用想,就知道此番北人动兵,无论这一战的结果如何,必定惊动行在。而史相追究下来,李珏和应纯之两位绝然讨不着好。麻烦的是,贾涉替这两位办过不少事,这两位又必然会把许多责任推到小小的宝应知县身上。
所以,什么都不要说了,甩开淮东一团乱事,赶紧走。回到行在还得上下打点呢,耽搁不得!
贾涉带着同伴们,沿着运河西岸的道路策骑飞驰,很快就把楚州城甩到了后方。
约莫离城十里,便经过刘王城军营。这座已经废弃的古城相传是汉时吴王刘濞所筑,如今被当作李珏和应纯之所筹建新军的一处军营。
贾涉纵马而过的时候,看到军营里有将士开始奔走列队,脚步声宛如闷雷。他们红色的戎服和盔缨上上下下地跃动着,像是红色的湖水开始往军营外头倾泻,还伴随着大斧和麻扎刀的闪光。很明显,他们都是训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