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扼元 第368节(3 / 4)

下属。其中完颜承晖占去了左副元帅,仆散端则当上了右副元帅。

仆散端的年纪实在大了点,他先前能担任左丞相、枢密使,就是因为大家都看中了他年纪老迈,实际上并不承担任何军政事务。眼下郭宁也挺看中他年纪老迈,而且他的儿子仆散纳坦出又是不怎么聪明的样子。所以他老人家不仅成了都元帅府的右副元帅,而且还得到郭宁的特别允许,不必每天前来办公,务必好好保重身体。

还有各种重要的衙门,陆续都抽调山东官员充任。比如梁持胜、张林、杨诚之等人,先后都得高官。

过程中,难免引起一些反弹,这时候郭宁的凶恶名头就派上了用场,移剌楚材等人每每威吓道,你等再不知趣,这事情就要禀报都元帅,到那时候,打的就不是口头官司、笔墨官司,而是铁骨朵官司了。咱们的郭元帅出身草莽,最喜欢用那铁骨朵说事,讲究一个干脆利落,筋断骨折。

前些日子,那某某衙门的某某官员,就是非要和宣使对抗。他的下场你可知道?其中的利害,你可盘算清楚了?

郭宁对着中都城里的大批官员,难免有上火的时候,确实也狠狠处置了几个他眼中的跳梁小丑,倒不晓得自家的名声,被移剌楚材拿来作威吓之用。

他的大部分精力,依然在军务。偶尔得空,照旧巡视各处军营,有时候手痒,也照旧叫出几个军中勇士,和自家练武较技。但他清楚地发现,众人对自己越来越尊崇,于是比武的时候都不敢拿出真功夫了。

郭宁从北疆溃退到河北的时候,一次次与蒙古人厮杀搏斗,救下散兵游勇。那些得到救助的士卒,便是这样尊崇地看他的。但那时候,这样看他的人有几个?十个或者百个吧?

后来他在馈军河起兵,一路厮杀到中都,再到山东立足。转眼数年戎马倥惚,地盘越来越大,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用这种眼神看他,用这种尊崇态度对待他的人,数量就越来越多,很快就上千,上万了。

现在郭宁随便往军营里逛逛,到处都被人这样尊崇着,奉承着,程度还十倍于前。他都要开始习惯了,又真的有难以习惯的地方。

太多人的尊崇和仰望,让他不可遏制地生出了强烈的雄心,仿佛自己化为头顶青天的巨人,能俯瞰天下,随手拨弄亿万人的命运。但他又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侥幸在战场逃生的小卒,靠着一场大梦和一些好运气,才骤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改变一人的命运,尚且要靠运气;改变亿万人的命运,会那么顺利吗?今后的道路上,会有怎样的艰难?

想到这里,他又猛然记起两句话,叫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第六百一十九章 开封(上)

数十年来,大金国雄踞域中,其德运欲承宋统,而雄武拟于汉唐。放眼四望,以南朝、夏国、高丽为小国,以草原各部为砥砺刀锋的蛮夷,以治下亿兆汉儿为忠实奴婢和财赋所出。

这样的大国竟然会连年动荡而遭强敌屠戮,天下有识之士看在眼里,无不感觉到大乱将至的预兆。待到中都再度骤变,汉儿郭宁以强横武力掌控朝堂,不知多少人为此欢欣鼓舞,又不知多少人为此昼夜哀叹。

肩负许多人期待,却又感觉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并不止郭宁一人。身为一方势力首领,而长期驻在军营,越来越以军队为自己立身之本的,也不止郭宁一人。

四月。

金国南京,开封府。

宋国据有中原的时候,此地是宋国的国都,据说士民百万,繁华富丽异常。不过大金崛起以后,从天会四年到天会八年,在开封周围与宋军不断厮杀,最终河南之地尽已陷没,而开封犹自坚持,吏士挑野菜而食,待到城池最终易手,城中百姓不满万人,几近荒绝的境地。

后来大金在开封设行台尚书省,使这座城池稍稍恢复元气,结果贞元三年一场大火,把半个城池烧延殆尽,宋国留下的宫殿也就此尽数被毁。

当时海陵王完颜亮雄心勃勃,意图混一天下,重新以开封为都城。这情况大大地令他不快,于是下令将南京留守冯长宁和都转运使左瀛各杖一百,几乎当场将这二人打死。副留守郭安国、留守判官大良顺、南京兵马都指挥使吴濬更倒霉,杖一百五十。底下各官因为失火而问罪斩首的人更多。

海陵王随即调动人力物力,重修开封府,负责的官员是梁汉臣和孔彦舟。据说梁汉臣这厮本是宋国的内侍,想着藉此耗竭大金的国力,因此哪怕一殿之费已不可胜计,梁汉臣动不动就说不够完善,即尽撤去。

待到正隆年间,左丞相张浩兴建了中都,又继续负责兴建南京。他的权位胜于梁汉臣,动用的力量更大。

海陵王又急于在完成宫室之后南下灭宋,遂起天下军、民、工匠,民夫限五而役三,工匠限三而役两,统共多达二百万人。并运天下林木花石,将此前营造宫室台榭,虽尺柱亦不存,片瓦亦不用,更而新之。至于丹楹刻桷,雕墙峻宇,壁泥以金,柱石以玉,华丽之极,不可胜计。

当时具体的开销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