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扼元 第197节(2 / 3)

周边簇拥的将帅们也都纷纷夸奖杨安儿的气概,有人说仿佛可比汉之光武,有人说更像是唐时的太宗皇帝。

只有刘二祖和寥寥数人站得靠后些,不参与这阵子越来越热烈的谄媚。

杨安儿想了想,挥手让众人退下。他说:“两阵对圆还要时间,我休息片刻。”

众将往外走的时候,他又道:“请刘元帅留下。”

刘二祖便折返回来,拖着脚,迈着依旧如老农的步伐,站到杨安儿身旁。

杨安儿已经当上了皇帝,可刘二祖还是一副老样子,并不显得多么恭敬或者拘谨。

“老刘,你猜我刚才想到了什么?”

“不知道。”

杨安儿有些感慨:“这次我们动员的兵力,号称三十万。实际上也有七万多人,其中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超过两万人。我看着那么多的兵将,仿佛看到了大海。人潮起伏,就和海潮一样,而他们的呼喊声,也像是海潮的轰鸣。”

“那是挺威风。”

“然后我想……”杨安儿叹了口气:“我杨安儿,会是海上纵横的大船巨舟,乘着海潮的势头汹涌而前么?又或者,我是海潮上的浪花,消失和出现都一样的快呢?”

刘二祖嘿嘿的笑了起来。

怪不得杨安儿要让将帅们退开,这个总是以勇将形象示人的红袄军大首领,有些紧张了。

皇帝的身份,使得红袄军的普通将士们对杨安儿愈发崇敬,可杨安儿自家还没有发昏。他还记得,自己只是个造反的首领,哪怕当上皇帝,根基还是一样的浅薄;哪怕带着前所未有的大军,要和朝廷的精兵对抗,仍然凶险。

红袄军有许多弱点。

哪怕有一支久经训练的精兵为骨干,红袄军本质上依然是活不下去的农夫抱团。

他们只求摆脱朝廷的残酷压榨,只求发泄自己苦熬许久以至于刻骨的仇恨。但除此以外,他们并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就决定了红袄军占据了大半个山东以后,并没法扎实管控地方。甚至军队也是一样,他们的规模越来越大,却越来越难以约束,越来越不像一支军队。

这些情况,杨安儿都看在眼里,正如刘二祖也看在眼里。可惜他们就算看到了,也没有解决的思路;还有些问题,他们有解决的思路,却限于局势,根本没法推行。

所以,将士们只要欢呼就可以了。可到了杨安儿、刘二祖的位置,却越来越明白,前路艰难异常。

但那又如何?反正想多了也没用,何必费那个神?

刘二祖沉稳地道:“数十年来,朝廷视我们如蝼蚁,杀我们如割草。如今我们持刀剑在手,聚众数万,杀朝廷大军如割草。这就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很是痛快……痛快就行了。”

杨安儿看了看自家的老伙伴,哈哈大笑起来:“是啊,重要的是痛快!”

第三百一十六章 野人(上)

通常所说大金疆域的十九路,指的是十九个兵马都总管府路。除此之外,与之地位大致平行而分管不同的,尚有十三个转运司路、九个提刑司路、十二个按察司路,路一级官员执掌权责叠床架屋,时有兴废,而兴废的理由又往往莫名。相对而言,倒是金宋接壤的数千里边境线上,山东、河南、陕西三个统军司督领军马、镇慑封陲,权责比较稳定。

这样的管理体系,是对大金初年地方枢密院、元帅府半独立状态的针对性调整,在此后数十年里,大致保证了中枢的权威,杜绝地方割据。

唯独遂王是个例外。

遂王抵达开封府以后,却能立即在中枢之外,隐然建起一个小朝廷。皆因南京开封府作为宋国的旧都和巨额赋税所出,乃仅次于中都大兴府的第一等重地。而开封府内,留守司、总管府、转运司、按察司、统军司俱备。

这原本是为了便于随时统一事权,应对南方宋国的蠢动。但遂王以宗王的身份,得中枢授权出任南京留守,又有大批中枢高官随行,便迅速掌控了这些官署。数月之内,遂王统合了军、财、人事、民政权柄,俨然一个大金之内的小金。

当这个开封政权与杨安儿在山东骤然建立的“汉国”彼此厮杀,杨安儿固然号称数万数十万的兵力,而开封府方面也动用了金国河南路统军司下属,本来用于对抗南朝的镇防甲军和巡尉弓兵各部。短短月余工夫,两方大战小战不断,动辄血流漂橹。

这样规模的战争,又发生在蒙古军刚刚退走而大金百废待兴之时,莫说中都朝廷方面密切关注,天下各方,甚至与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也有人在关注着。

“娘的,大金怎么就落到了这样的地步?杨安儿?那个卖鞍材的?称帝?”

说话之人重重挥了挥手。

此人三十来岁年纪,身材魁梧,神情剽悍,腰间悬着一柄明显加长加重的直背大刀,手里提着条粗马鞭,身后系了短斗篷。当他挥手的时候,斗篷带起了风,使得房间另一头的灯光猛然摇晃,闪了几下才恢复正常。

此人乃是辽东复州的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