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困苦。
泰和年间朝廷起兵伐宋,为了供给军需又大肆搜刮,从那时起,不断有活不下去的百姓携家带口逃亡深山,依托岩穴险峻对抗朝廷捉捕之兵。
杨安儿从河北回来的时候,曾对刘二祖说起河北塘泊间百姓盘踞,建立无数堡垒城寨,不归朝廷管束的情形。其实泰山、鲁山、沂山、蒙山里盘踞的百姓们,数量恐怕比河北塘泊间还要多出许多。
具体数字,刘二祖没有算过。各地寨主豪杰自拥实力,也没法派人去算。刘二祖是泰山群寇的旗帜,但却不是称王建制的首领人物。总不见得他去查问户口,然后再派人收税?
不过,十万,或者二十万,肯定有。三四十万也有可能。
这几年里,驻扎山东的朝廷军将每每征讨泰山群寇,可山间的匪寇却越征讨越多。活不下去的百姓越来越多,那岂是能杀得完的?
真到了大举起事的良机,刘二祖登高一呼,至少能聚集起十万丁壮,杨安儿的号召力也差不多。以这二十万人横推,然后所到之处挟裹百姓,人数还能翻着跟头上去,那便如浪潮翻涌,谁能抵挡?
可惜真正能打硬仗的精兵,还是少了些,轻易啃不动硬骨头。
杨安儿手里,有铁瓦敢战军作为骨干,刘二祖手里却没有。他的得力臂膀彭义斌,这两年着力练兵,练出了两千多人。但这两千多人到了战场上能发挥多大作用,刘二祖并没有十足把握。
所以,还是得和杨安儿好好聊聊。
李全起兵了。他写来的文书里,把当前局势剖析过了,也信心十足,仿佛金国朝廷在山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但这个机会真的很好么?万一哪里失算,赔出去的,可是泰山中无数百姓的性命!
刘二祖策马向前,他骑术不好,平时在山里都是骑驴子代步的。这会儿难得用了匹高头大马,马背起伏,让他有些紧张。
他感受到了,周边山林里林木动摇的声音,那不是风吹出的,是许多百姓在山间步行追随着送行。他们期盼的眼神集中在刘二祖身上,让他感觉压力愈发沉重。
在刘二祖身边,满脸虬髯的壮汉彭义斌倒是很快活。
他指着远处的山梁,大声道:“刘元帅你看,那边的旗帜,是巨蒙堌的郝定!还有南面那队人,有骑兵的那一队,是大沫堌程宽、程福兄弟也来了!元帅,咱们再走二十里,就能和他们汇合。然后到了新泰县城,时青、夏全、霍仪、石圭他们也都会到!元帅,四十六个寨子,二十七堌,二十二个能打仗的大首领,一个不少!”
彭义斌拍着马鞍,哈哈笑道:“要办大事,就不能弱了气势!咱们泰山豪杰,可不能被杨元帅手底下的沂州、莒州好汉们比下去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群聚(中)
莒州磨旗山。
这座大山,东面临海,乃是沂山余脉,形胜之地。
所谓磨旗,本是南朝宋人惯用的言语。据说当年南朝皇帝驾登宝津楼看戏时,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这磨旗,也就是挥旗的意思,与北面的擂鼓山山名对应,自有威风。
磨旗山间,地形复杂,号称有七十二道鹰愁涧、八十一座擎天峰,更有千丈悬崖、万仞绝壁。杨安儿驻军于此,便如安居金城汤池。他在附近能直接调动的兵马虽只数千,但外头就算有数万人包围,也奈何不得他。
杨安儿在泰和年间造反,便这山里经营许久,后来他受招安当了都统,率军北上,此地一度荒废过。
但最近数月,杨安儿带人将此地重新建设起来。山间有了军寨、有了民居,有了田地水源,还有堡垒和练兵习武的开阔场地。
这一日,杨妙真刚走出房门,便听着隔墙的校场里头,叫好之声起此彼伏。还有烟尘腾起,越过院墙犹自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