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民,心志的转变可谓是非常的彻底。
“这还不止呢!我朝奉行均田,耕者俱有其业,只要编户列籍,便能得享田舍。若是能为诸府勋士,则肥田美业俱能量授分享,几场大战下来若能侥幸不死并还有功,肥乡良田十几顷足以安身立命、耕织传家了!”
那些唐军将士在听到吴人们的感慨议论之后,自是更加的得意,并且也对这些吴人们激励说道:“你等乡徒能早早的归顺王师,也算是有福。只要能够勤恳用事、积功积劳,来年若在吴中创建军府,你等必能列身府中,日前所收缴的那些豪强宅业,也是要优先发授给你们的!”
“天下还有这种美事?我等只要勤恳用命,来日就能分得大宅肥田?”
众吴中乡徒们听到这话后,顿时更加难以置信的瞪大双眼。
南朝历代政权虽有更迭,但是却一直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均田改革,土地尤其是肥美的田产,一直都是集中在权贵豪强们的手中,吴中虽是鱼米之乡,但是土地集中的情况也尤为严重,因此若能获取一块良田美业传家,对这些乡士而言不啻于人生终极的梦想。
在得知唐国竟然有军功授田这种丰厚至极的规令之后,这些吴中乡徒们的激情再次被引爆出来,恨不能挖地三尺将那些对唐军怀有敌意的豪强都给挖掘出来。更有人觉得只在乡里肃清人事功劳太小,于是便纷纷请缨前往前线作战。
由于眼下还在战争时期,唐军也并没有直接在吴兴当地建立起什么统治秩序,在乡里人事肃清大半之后,若干凤便分遣将士守于各处,确保后勤道路的畅通。
此间民生秩序还未重建起来,自然也就谈不上宣达什么政令改革,可是军功授田相关的内容却已经流传了出去。
所以一时间前来投奔唐军的吴中乡士越来越多,有的甚至父子兄弟齐齐到来,单单在若干凤所驻扎的吴兴郡治乌程城外,此类民众便多达上万人。其他各方则还有闻讯更晚的乡人,正自昼夜兼程的往乌程奔来。
吴中乡情如此热烈,一时间竟让若干凤有些苦恼。眼下唐军还是借南陈朝廷的名义在江东活动,而且眼下战事还没有告一段落,总不能甩开南陈朝廷、直接在吴中建立起行政统治。
所以眼下他也只能暂时对这些乡人们进行安抚,同时传令后方速速安排文吏官员南来,并且通知前线作战的史宁,若能突破钱塘江、略定会稽,那么就可以立即在吴中宣达政令、重建秩序了。
届时就算南陈朝廷有什么异议,大唐既有武力优势、还实际占有三吴之地,并且又获得了民心拥戴,对于南陈朝廷的态度自然可以不予理睬。
第1344章 钱塘受嘲
钱塘江又名浙江,后世浙江省命名便由此而来,又因钱塘潮而名满天下。
如今的钱塘江并其支流乃是太湖以南一条重要的水系,在古代还曾是吴越之地的分界线,在北为吴,在南为越,同样也具有不小的战略攻防价值。
这一份价值在平常或许体现不出来,可一旦三吴地区出现动荡,那钱塘江在战乱中的存在感便凸显出来了。抛开先秦时期的吴越争霸不说,近世东晋时期的天师道叛乱,乱军与朝廷平叛的师旅便在钱塘江南北反复交战。
所以当京口守将徐度投靠唐国、致使江防失守的时候,对唐国心怀敌意的陈蒨、侯安都等人便都将钱塘江作为抗拒唐军的最重要防线。
尤其是在吴兴也已失守的情况下,眼下的钱塘江更成了他们这些人最后所依赖的生命线。所以陈蒨在放弃据守长城之后,便直奔钱塘而来。
幸在他之前那坚决抵抗的态度麻痹了唐军,使得唐军误以为进入吴兴后还需要一番苦战,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集结主力进击长城县,加上追击师旅对吴中水陆交通不甚熟悉,才使得其部一行得以成功撤到钱塘。
钱塘地处江水的北岸,也是钱塘江得名之由来。早在陈蒨一行到来前,会稽的侯安都便已经派遣将士渡水北上进据钱塘城,修缮加固城防,将此作为北岸的攻防据点。
这样的布置,在以江河作为防线的军事布置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安排。江河防线固然对敌人造成了困阻之效,但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行动,如若能够提前在对岸经营起一个牢固的据点,便可以大大限制与威胁敌军在对岸的活动,让敌军不能在对岸任意的发起攻势,同时有着后方源源不断的增援,等到敌军久攻不下、心灰气馁之际,便可以伺机发起反击,从而转守为攻。
像是长江北岸的广陵、历阳、以及与襄阳隔着一道汉水的樊城等等城池要害,在战术安排上都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侯安都派遣师旅入驻钱塘城,也属于比较积极的防守姿态。
钱塘守将乃是侯安都麾下勇将萧摩诃,得知临川王一行到来,便率领部属到城下相迎,见到陈蒨之后便拱手说道:“末将因受侯公所命谨守钱塘、不敢轻离,兼之前使虽至却语焉不详,未知敌我胜负情势如何,故而未敢引部远出接应大王。幸在大王不失天眷、平安撤抵,还请大王体谅前事,勿以不恭为罪。”
陈蒨听到这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