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3o章(2 / 2)

广洋遍体一寒……

【第三位丞相名为汪广洋,汪广洋是元末进士出身,性格庄严稳重,为人宽和自守。】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采石矶,汪广洋投靠朱元璋,并呈上“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被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等职。】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辞官后,汪广洋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

【在明朝建立后,汪广洋曾参与平定山东叛乱,安抚百姓,镇守一方。在中书省任职期间,他处理机要事务,屡献忠谋,得到朱元璋的称赞和信任。】

【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伯温案的牵连,加上御史中丞涂节上书弹劾其知情不报,汪广洋被朱元璋下旨赐死,成为明初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洪武朝的刘伯温(刘基)已经去世了,无法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但元末时空的刘伯温可还活着呢……

朱元璋:难道朕被人利用了?不,这几个丞相朕一个都不想要!

汪广洋:此事与老夫何干?

胡惟庸:这件事虽是陛下默认,但只能暗中行事,不能公之于众啊……

第501章 洪武大帝

【第四位丞相名为杨宪,杨宪在朱元璋攻克集庆后前来投奔,因办事干练成为朱元璋的亲信。】

【洪武二年(1369年),杨宪开始在中书省执政,专决省事,他罢免了很多官员,任人唯亲,还杀了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

【杨宪性格心狠手辣,善于察言观色,且能言善辩,胆识过人。但他在政治斗争中过于冒进,嚣张跋扈,最终招来了灭顶之灾。】

【在中书省执政期间,杨宪与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集团成员明争暗斗,试图打压对方。在洪武三年,被李善长弹劾“放肆为奸事”,杨宪最终被朱元璋处死。】

朱元璋:“还是伯温说的对,杨宪此人有相才,无相器。”

有丞相的才能,但缺乏丞相的气度!

【明朝的第五位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濠州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先后担任元帅府奏差、通判、知县等地方官职。洪武三年(1370年),杨宪被杀后,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

【从洪武六年至十三年,胡惟庸成为中书省左丞相,权倾一时!】

【胡惟庸在执掌中书省后,因办事小心谨慎,很快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随着他权势日盛,逐渐变得恃宠而骄,专权跋扈,不知忌讳!】

【他行事无法无天,收受贿赂,安插亲信,卖官鬻爵,不遵律令,完全不将皇命当回事。他不跟朱元璋报备,就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若是有对他不利的奏折,他就直接扣下,连御史台的言官都管不了他的所作所为。】

萧何讽刺道:“大明律令?位高权重的丞相什么时候需要遵守律令了?”

张良:“不尊皇命才是朱元璋最无法容忍的地方吧!”

朱元璋面沉如水,冰冷的眼神扫过胡惟庸,犹如一柄利刃刺了过去,胡惟庸顿时被吓得两股战战!

【胡惟庸野心勃勃,暗中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人,暗中笼络偏向他的武将,准备谋反。】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御史中丞涂节、中书省吏商暠等人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密谋造反。随后,朱元璋下令廷臣轮番讯问,最终胡惟庸和涂节、陈宁一同被杀。】

涂节深感冤枉:“臣可是首告之人,为何也落得个身首异处?”

天幕提及的几人立刻跪下请罪,胡惟庸更是瘫软在地,此时的他虽然还没有谋反之心,但他暗地里的小动作可不少,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宽容之人,这下子他算是难逃一死了!

刘彻:“一个没有兵权的丞相居然敢谋反,真是荒谬!”

汉武朝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