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73章(2 / 2)

风云变幻,高太后重用旧党,被新党打压的苏轼就作为旧党的代表被召回了京城,很短的时间便升任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左右朝政的朝中大员!】

【可是,当苏轼看到旧党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并且尽废新法后,他认为这些人与所谓的“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将朝廷逼向另一个极端,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暴露出的腐败问题进行了严厉的抨击,结果不出所料,他成功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于是又遭到当权者的诬告与陷害。】

【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度自求外调。】

评论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李商隐看着天幕上苏轼的画像,目光殷切:“我明白你的困境。”

杜牧呵呵啦:“你能明白什么呀,你就是因为什么都不明白,糊里糊涂的被两党排挤,苏轼是因为看的太明白,才不能容于两党!”

魏征:“此人是个实干家,若是朝政清明,他定会成为盛世宰相!”

李世民:“玄成对他的评价很高啊。”

魏征:“新党旧党都在走向极端,将宋朝庭推向绝路,他们需要苏轼这样的人来拉一拉缰绳!”

可惜苏轼行事光明磊落,却斗不过心有偏私的两党。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为官,当时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爆发。苏轼采取各种措施救灾济困:他请求减免税赋,卖和尚的度牒换取粮食,救济灾民。控制粮食价格,开设粥铺、医馆赈济灾民,活人无数!】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苏轼便组织当地百姓,动用民工二十余万,疏浚钱塘江和西湖,修建堤坝,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在湖水最深的地方建造三塔作为标志,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景点——三潭映月!】

【他把挖出来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上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为了感谢苏轼的功绩,当地百姓就将这个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评论区

“苏轼一生修建了许多长堤,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才被称为治水达人!”

“在徐州有防洪长堤,明朝的时候还在起着预防洪水的作用。”

“被贬颍州的时候,也曾对颍州西湖进行了疏浚,并修筑堤坝。”

“还有惠州西湖,当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千里迢迢来到惠州赴任,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惠州西湖,又修了一条长堤。”

……

【如今的杭州西湖已经成为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每天前往西湖游玩的人成千上万,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大美景之一。】

天幕出现了现代的西湖,数不清的游人围绕在西湖岸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与湖中荷花、游船、青山交织成一副美丽祥和的画面……

苏轼:“曾经的西湖淤泥横塞,水草纵生,没想到居然变成了如画美景!”

一时间,古代文人诗兴大发,将自己的诗文发到了评论区,写得最好的当然还得是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也有很多人看到了出将入相之外的另一条路,到地方为官,只要能做出政绩,就能被老百姓记几百年。

若是像白居易和苏轼一样留下点什么,还能被当地树碑立传!

儒家追求的“立功、立言、立德”,苏轼已经算是圆满了!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但依旧无法躲避朝堂的风雨——元祐六年到元祐八年,苏轼两次被召回京,都因为与掌权者政见不合,自请出任地方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