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71章(2 / 2)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的赏识。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和梅尧臣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便将他从第一降至第二。”

“放榜后,苏轼前往主考官府上拜谢,梅尧臣好奇的询问苏轼这句话的出处,苏轼回答道:《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立刻去查,却没有查到。他们再次询问苏轼,苏轼才说,他用的是孔融的想当然之意。”

“也就是说,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自己编造了一个典故!”

“恍惚见到了当年为了八百字绞尽脑汁凑字数的自己。”

欧阳修、梅尧臣:差点怀疑自己的学识,也没有怀疑考生编造……

“还有人说,欧阳修十分欣赏苏轼的文章,但他将此当做了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做,为了避嫌,把他放到了第二。”

欧阳修:“无稽之谈,曾巩的文章以议论见长,立论警策,说理曲折尽意,文辞和缓纡徐,自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象,苏轼的文章却豪迈纵横,老夫如何会认错。”

“这个谣言确实很假,但造谣的人是苏轼的亲弟弟苏辙,他是这次科考的亲历者,还将这件事刻在了苏轼的墓志铭上,导致很多人都以为苏轼是因此从状元降到了榜眼。”

苏轼:“……”

【苏轼苏辙两兄弟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苏洵又是当时知名的古文大家,从《六国论》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父子三人名传京师,正要大展拳脚之时,突然传来噩耗,他们的母亲去世了,苏轼苏辙只能跟着父亲回乡奔丧。】

【三年后,父子三人再次回到汴京,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兄弟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一、二等是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的第一等),宋朝之前只有一个吴育中得过第三等,因此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

评论区

“就是在这场考试中,苏辙将朝廷和仁宗皇帝一顿骂,名次也被压得很低。”

苏辙不甘心:“这本就是直言极谏科的考试,为何不能直言上谏?”

苏洵摇摇头:“还是两个孩子呢……”

【公元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兄弟回乡守孝。等到他们再次回到朝堂之时,正是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欧阳修在内,都因反对新法被排挤出朝堂,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范仲淹:“当年你我一起推动庆历新政,如今为何又要反对熙宁变法?”

欧阳修:“范公不曾大动干戈,我也想通过修修补补解决大宋的问题。但王安石要变祖宗之法,弃儒家之道,行法家之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天幕的话为王安石变法盖棺定论,但人心里的成见却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

【苏轼冷眼旁观,见到变法派过于激进,官吏任命不当,新法仓促推行,对普通百姓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便上奏批评新法的弊病。】

【但此时还是熙宁四年,正是王安石与宋神宗的蜜月期,变法进行的如火如荼,苏轼被变法派一致针对,只能自请出京,前往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

【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他的身上多了一个守旧派的标签,成为变法派的眼中钉!】

【此后数年,苏轼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深入基层百姓,了解民间疾苦。】

【他任职徐州知州期间,恰逢黄河决口,梁山泊泛滥,清水河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城中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拦住他们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

【苏轼以身作则,带领徐州军民抵抗洪水肆虐,没日没夜的修筑长堤,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写诗文言志,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