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施施然道:“如此艰难的局面,臣担不起,为了后晋国祚绵长,臣只能出此下策了。”
呵呵,也不看看你儿子才4岁!
【石重贵生父早亡,石敬瑭很喜欢他,就将他收为养子。石重贵年轻的时候谨言慎行,质朴纯厚,石敬瑭将很多事都交给他办理,足见对其看中。】
【石敬瑭叛唐南下时,石重贵负责留守太原,掌管河东事务,稳定后方,石敬瑭越发看中这个侄子。石敬瑭称帝后,石重贵历任开封尹、东京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
【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叛乱,石敬瑭赶赴邺都讨伐叛军,石重贵作为东京留守,晋封齐王。除此之外,他还兼职开封府尹,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石重贵:“父亲本就有将本王当作继承人的打算,不然怎么会给本王如此大的权利。所以本王提前遣使入京,并拒绝刘知远入京的请求是理所应当的!”
冯道:……
作为亲身经历甚至主导此事之人,他都不敢说这样的话!
第399章 辽金夏元
【石重贵即位之初,就面临着后晋得国不正与自身得位不正的双重困境。前者源自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立为皇帝,后者源自石重贵可能的“篡位”之举。后晋中央的权威性和皇位的合法性都面临着空前危机!】
【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石重贵不顾晋辽之间国力的差距,力排众议,对契丹强硬地表示“称孙不称臣”——我可以按着老爹的辈分叫你爷爷,但晋朝不能向契丹称臣,不再承认契丹宗主国的地位,随后又多次挑衅契丹。】
评论区
“其实早在石敬瑭时期,后晋就已经开始韬光养晦,为摆脱契丹控制暗做准备。”
“石重贵放任权臣景延广对契丹使节傲慢无礼,他声称: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它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引战于契丹。”
“景延广还无端扣押契丹使者,肆意杀害后晋境内的契丹商人,抢夺他们的商品。”
“此举虽然解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振民心和士气,但石重贵的挑衅行为,也让两国关系迅速恶化。”
“石重贵太冲动了,完全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招惹契丹的下场……”
“不过,石重贵敢硬钢契丹还是比宋朝大多数皇帝好得多。”
赵匡胤差点吐血:“在后人眼里,朕的子孙居然连出帝石重贵都比不上!”
【耶律德光无法接受后晋妄图自立的打算,在派遣使者多次交涉,却招致更加严重的挑衅后,耶律德光意识到只有战争才能恢复自己宗主国的身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契丹的具体情况!】
【契丹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契丹”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齐的史书,但契丹这个民族起源很早,早在东晋时期就有契丹侵犯高句丽的记载。】
【早期的契丹人可能是突厥人和鲜卑人的余部,分为八个大部落,因为实力弱小,势力分散,在与中原王朝战争的过程中,都是被暴打的一方。】
评论区
“东汉永元年间,匈奴被汉将耿夔击破,北单于逃走后,鲜卑占据了匈奴的故地,十多万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匈奴人就加入了鲜卑族,与鲜卑人交融。”
“契丹可能就来源于其中一支鲜卑人之后。”
杨坚:“当年,北齐高洋击败南下的契丹部落,俘虏十万人,数十万头牲畜。契丹部族损失惨重,之后又受到突厥的侵扰,部落离散,一蹶不振!”
【隋朝初年,契丹分别依附隋朝和突厥,逐渐恢复部落势力。隋炀帝大业元年,契丹人曾南下营州,在隋朝将领与突厥士兵的联合打击下,大败而逃,留下了四万人的俘虏,实力受挫!】
李世民恍然大悟:“天幕说的原来是大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