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搜刮天下百姓的财物充作军费,东征之日,征调黄金万两,竭尽中原之力,用来犒赏战士,以换取他们的斗志。可惜,这样临时抱佛脚的举措注定得不偿失!”
杜甫:“军纪败坏,军令不严,朝廷以金银财宝贿赂将领,将领带兵打仗也只为了钱,他们对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
司马光:“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资治通鉴》)”
李白:“藩镇割据的长期存在,关键就在于朝廷统治者识人不明,贤人失位,政事不修。盖内无鸑鷟(贤人),外有鸱鸮(割据枭雄)也!”
高适:“一将成功枯万骨,可是如今却是功未成而先枯万骨,真是令人不忍卒读……”
【在这几年间,李商隐一边跟着令狐楚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备考,可惜考了很多次都没有中第。】
【李商隐的科举之路极为漫长,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但失败的次数多了,他也不免有了压力。】
【唐朝的科举,场外的努力要比考试分数重要的多,因为令狐楚的名气,与李商隐一起学习,且才学不如他的令狐绹已然高中,而李商隐却查无此人。】
【公元837年,李商隐不得不再次求助于恩师,在令狐绹父子的举荐下,李商隐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
评论区
“这些事情如果是在明清,那就是科举舞弊,不杀个人头滚滚不可能罢休!”
“唐朝世家力量强势,门第血统远比才学更重要。”
“宋朝之后,世家绝迹,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公平吧。”
被黄巢诛杀的世家大族:我们就活该被杀吗!
【在唐朝通过科举并不能直接授官,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核,在等待考核的时候,李商隐继续做着令狐楚的幕僚,也被世人打上了“牛党”的标签!】
李商隐:“什么牛党!恩师是牛党与我有何关系!”
令狐绹咬牙切齿:“叛徒!天幕公然宣扬此等忘恩负义的小人,到底是何居心!”
【公元838年,令狐楚病逝于任上,李商隐帮着料理了恩师的后世,开始自谋出路。】
【很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听说了李商隐的名声,聘请他为幕僚。王茂元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王茂元声名显赫,家境富有,位高权重,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参与了党争,只因为他与李德裕交好,当时的朝中官吏便将他当作李党。】
【李商隐的行为就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并且很快就为此付出了代价。】
【次年,李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却又因为此事被无辜刷落。】
【这段婚姻,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
【不过,李商隐大概是不在意这些朝堂分歧的,他不想参与党争,也不在乎党派,他结交的朋友有牛党也有李党。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结果就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
李商隐:“为何要分党派,匡扶社稷,救济百姓才是我等身居庙堂应该做的啊!”
白居易:“在你想要超然物外之前,你必须要拥有超然的名声地位,不然必会被席卷其中!”
评论区
“对此,苏轼有话说……”
“李商隐是被动卷入党争,苏轼可是主观上对新旧两党的做派都看不惯,觉得他们都太极端了,骂完新党骂旧党,于是,他也就一路被贬……”
“苏轼当时已经拥有了说真话的底气,当朝太后是他的粉丝,新旧两党的党魁都愿意为他求情,就连皇帝也不想问罪于他,不然他在乌台诗案就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