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并不兴盛。(⊙o⊙)…
“那些崇信佛教的国家:宋、齐、梁、陈、魏,不论帝王寿命还是国家的寿命都很短,唯一一个活的长的梁武帝,还被侯景活活饿死在了台城。”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朕支持韩愈!
萧道成:(ΩДΩ)
“由此可见,想要祈求佛教庇佑的,反倒带来了灾祸。”
“还是孔子说的对:敬鬼神而远之!”
刚刚登基的唐宪宗李纯:“韩博士的文章写的真好,快宣他入宫觐见。”此时韩愈被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
早年的李纯还是一个励精图治,精明强干,立志于成为唐太宗第二的帝王,对于朝臣的谏言欣然接纳。
然而,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韩愈,后世人对韩愈的溢美之词太过离谱,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文公,昌黎先生!”
“文章巨公!”
“百代文宗!”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韩愈:后世人太会夸了,他都有些承受不住了。
穆总李恒:“朕已经将韩文公召回京城,天幕定会夸赞朕的行为吧。”
宦官王守澄:“大家英明神武,无人能及!”
在皇帝看不见的角落,王守澄却目露寒芒,要不要给韩愈也送一些“长生药”,让他跟先帝到地下团聚呢……
【因为迎佛骨之事,韩愈被唐宪宗李纯贬到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评论区
“唐宪宗可是唐朝中后期的中兴之主,有元和中兴的政绩,晚年却依旧崇信佛教,迷信神仙。就在迎佛骨的第二年,宪宗李纯便被宦官谋杀。”
李纯:“被……宦官谋杀!”
这也太丢脸了吧!
【直到唐武宗灭佛才刹住了这股不正之风,将佛教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安史之乱遗祸无穷,唐朝之后的一百多年,都在安史之乱的阴影中挣扎求存。】
【代宗年间,安史之乱全部平息,渡尽劫波的李唐朝廷如释重负,王侯将相踌躇满志,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摆脱了以往偏离的轨道,开元全盛日的景象似乎将再次上演。】
【然而,威胁才刚刚消除,危机已悄悄降临。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表象下,君臣之间的裂痕却愈演愈烈……】
【平叛有功的将领得到封赏,在战乱中崛起的节度使志得意满。但李唐王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郭子仪、李光弼被明升暗贬,剥夺了兵权,仅次于二人的仆固怀恩因小人谗言,郁郁寡欢。】
评论区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整,擅长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战功居中兴第一将!”
“他本是契丹人,得王忠嗣看中,又在郭子仪的举荐下,成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平定安史之乱。”
“他在常山大破敌军,在太原坚守城池。在河阳挫败史思明的兵锋,也曾在洛阳之战无功而返。”
“在洛阳之战中,李光弼与许叔冀约定,许叔冀坚守汴州十五日,李光弼率兵来援。结果许叔冀兵败投降,汴州陷落,叛军南下江淮。”
“李光弼从始至终,一直都是唐军的平叛主力,指挥大军歼灭叛军,功勋卓著。”
“晚年却在程元振、鱼朝恩等宦官的谗言下,拥兵不朝,名声受损,也因此惭愧成疾,很快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一群猪队友,带不动啊……”
李光弼:朝堂上奸佞当道,皇帝不思灭贼,反倒猜忌大将,他如何能甘心为程元振、鱼朝恩等小人驱使。
天幕才是某的知己啊!
【仆固怀恩亲眼见证李光弼被夺权,来瑱被杀,为了活命他不得不奋起反抗,被逼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