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章(2 / 2)

压吐蕃,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献俘昭陵,成功跻身凌烟阁,并配享武庙!】

评论区

“苏定方不仅英武盖世,还为人正直,王文度屠杀降城,搜刮财物时,只有他分文未取。”

“都曼投降后,苏定方答应饶他一命,为了信守诺言,他向高宗祈求免去都曼的死罪。”

“就连人生最后的时光,他都坚守在西北边疆的战场上!”

“他是高宗时期军事实力的代表人物!”

“史称:神略翕张,雄谋戡定,辅平屯难,始终成业!”

“可惜后来的小说《说唐》居然把苏定方设定为一个坏人。”

“所以说,小说不能信!”

第303章 永徽之治

【公元670年,吐蕃入侵西域十八州,攻陷安西都护府,高宗被迫放弃了安西四镇,并派遣薛仁贵帅十万大军讨伐吐蕃。】

【薛仁贵与吐蕃大战于大非川,却不幸败北,唐军损失惨重,吐蕃趁机吞并了吐谷浑的领地,势力进一步扩张!】

李治一惊:“败了!怎么会败?”

在他心里,大唐的天兵是不可能败给周边小国的!

评论区

“吐蕃发动四十万大军,先攻下于阗、疏勒、龟兹、焉耆四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根基被动摇,不得不派兵西征!”

“战前,薛仁贵被封为逻娑(即拉萨)道行军大总管,唐军踌躇满志,深入吐蕃境内,目标直取吐蕃首都拉萨!”

李世民:“稚奴是不是因为之前的胜利,产生了骄矜之心。”

李治:“吐蕃大军都在安西四镇,国内必定空虚,只要截断吐蕃军与其国内的联系,攻下逻娑(拉萨)易如反掌!”

“唐军的主帅是在朝鲜战场上声名赫赫,曾三箭定天山的传奇人物薛仁贵!吐蕃派出的也是他们的第一名将论钦陵。论钦陵是吐蕃名相禄东赞之子,是吐蕃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兵力对比,则是十万唐军对四十万吐蕃军。”

“吐蕃以逸待劳,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精锐大军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集中优势兵力,攻其薄弱之处。”

“唐军远道而来,兵力不足,后勤不济,在加上将帅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自违抗军令,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薛仁贵深知吐蕃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远道而来,根本耗不起,必须速战速决!但乌海战场地势险要,车马辎重无法运抵前线,薛仁贵只能留下副将郭待封率两万兵马保护辎重,留守之地便是大非川!”

“薛仁贵亲率主力轻装上阵,与吐蕃军队遭遇,大战一触即发,吐蕃猝不及防之下被唐军打败,薛仁贵乘胜占据乌海城。”

“乌海是出入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海拔高达四千米,文成公主入藏走的就是这一条路。”

“薛仁贵已经占据了先机,可惜却因副将郭待封的擅自行动,最终由胜转败。”

……

“郭待封自认为自己是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的管制,违抗军令擅自行动,带着后军继续前进。被吐蕃大将论钦陵抓住机会,以二十万大军围剿两万唐军。郭待封丢失了唐军所有的粮草辎重,只身逃跑。身在前线的薛仁贵独木难支,无法继续前进,只能放弃乌海城,退守大非川。”

郭孝恪早年参加瓦岗起义,后跟随唐太宗东征洛阳,据守虎牢,官拜上柱国、四州刺史!贞观年间,擒获突厥叛将焉耆王,跟随阿史那社尔征讨龟兹,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尚且年轻的郭孝恪恼羞成怒:“老夫才没有这样的后代!”

郭待封痛失祖宗!

郭孝恪突然觉得英国公李绩最有先见之明,老子拼死拼活积攒的家业,不是让后代子孙来讨债的!

“论钦陵率四十万大军与唐军决战,大非川无险可守,更没有后勤供应,此战唐军大败,损失惨重!”

李治狠狠地记住了这个名字:“郭待封!”

曾经负责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李道宗对当地的恶劣环境深有体会:“那里空气稀薄,便是缓步行动都会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心慌、腹泻,还有人得急病猝死(急性肺水肿、心脏病)。薛仁贵带着大军急行军,还要战斗,将士定然无法适应当地的环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