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儿,什麽小本本?”
赵仲针从怀里拿出他的新宠,“小郎前些天弄出来的,他说他想看看朝廷什麽时候能攒够打西夏的家底,弄完之後就蔫儿了,说是感觉有生之年等不到国库充盈的那一天,我哄了好久才让他打起精神。”
赵曙翻开本子扫了一眼,原本没觉得有什麽,然而看了里面的内容後就笑不出来了。
上面一桩桩一件件简明扼要,比直接看庆历年间那些奏疏省心的多。
很好,征用了。
小光国公:???
不是,朝中那麽多大臣能给他写奏疏,干什麽非要抢他的东西?
小郎现在还没有入朝为官,这是他们两个学习时用整理出来的资料,老爹直接抢走真的合适吗?
他就这一份!还是磨破了嘴皮子才从小郎那儿要过来的,他自己还没看完呢!
赵仲针鼓着脸想把他的小本本抢回来,奈何小孩儿抢不过大人,抢来抢去也没再碰到过他可怜的小本本。
“大哥儿,小郎并非没有入朝为官,你忘了,仁宗皇帝驾崩前赐他任秘书省正字,即便他还没有参加科考也是爹爹的臣子。”官家慢悠悠的说着,丝毫不觉得抢儿子的东西有哪儿不好。
没办法,谁让他以前真的没见过这样式儿的统计。
回头和各个衙门说说,他觉得苏家小郎这个法子很值得推广。
朝廷每个政策推行下去都要有反馈,不能闷着头干活,干完之後还得回头看看干的怎麽样,看看前头犯了什麽错误接下来要怎麽改,做的好的地方还要继续发扬。
小本本上写的这些就很标准,一个二个的都学学。
年轻人就是好,脑袋瓜好使,比朝中那些老油子更讨人喜欢。
就是年纪有点太小了,就算来年考中了进士也不太舍得把他放出京城历练。
十几岁的少年郎就该鲜衣怒马喝茶看花,衙门里的事情有大人在,哪里就到需要十几岁的小孩儿埋头干活的地步,那让他们这些大人如何自处?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大宋的祖制不行。
太祖太宗皇帝没给他们开好头,後头几十年越走越歪,不然也不至于到如今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