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
“没办法啊,这么多钱,你不可能藏着不露财,”李彬说道,“既然已经露财了,索性搞出大阵仗。你今后逢人便说,自己跟县令、主簿、教授、押司、保甲长都有交情,时不时的给村塾先生送点礼。再加上修桥铺路,谁打你主意的时候不掂量着点?”
张贯嘀咕道:“歹人可不管这些。”
李彬说道:“还有我们呢?我带人去你村里,朝天放几铳,就说你是我们的人,我们又是陛下的人。谁敢抢你的钱,就是不给陛下面子!对了,你有没有儿子?”
“有三个。”张贯回答。
“读过书没?”李彬问道。
张贯摇头:“没读过书。”
李彬说道:“选一个最聪明的,送去县小学读外舍(自费官学生)。有县令和教授出面,你再给县小学捐一笔,他们肯定收你的儿子。剩下的去读村学,多给村塾先生束脩。”
“这样就行?”张贯还是担心。
李彬无奈道:“你要是害怕,索性把全家都接去澳州,在那里自然没人敢动你。”
张贯左思右想,突然咬牙说:“我把家人接去澳州!”
李彬一怔,随即哈哈大笑。
李彬拍拍张贯的肩膀:“那就更不必遮掩,你带着大红花,我护着你在县城和四里八乡都逛一圈。到了澳州,再卖地皮和店铺给你,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
张贯居然有些开窍,咬牙摸出一张百贯大钞说:“以后还请李舶主多多照应。”
李彬爽快的收起钞票:“这一百贯,我不是自己拿,还要请手下弟兄吃酒。停船之后,我介绍那些弟兄,都跟你认识认识。今后遇到麻烦,随便找哪个都可以。”
见李彬收钱给出承诺,张贯瞬间浑身轻松。
回乡定居的情况太复杂了,他根本就玩不转。而且不止怕歹人抢劫、官吏压榨,更怕村邻或亲戚来借钱,借了一次就有二次,哪次不借肯定撒泼打滚,根本不可能有安宁的日子。
还是搬去澳州好啊。
甚至可以忽悠一些同乡过去,那些同乡到了澳州,肯定要找他帮忙,到时候也能互相照应着。
第1112章 伪钞引起的灭国战
李祖洽这次也回来了,在广州换乘商船直奔上海。
北宋时期,那里只是上海市舶务。
大明开国二十年,上海凭借着长江航运便利,依托数省商品供应地和市场,港口繁荣度直追杭州那边。
渐渐的,市舶务升级为市舶司,紧接着又设立了上海县。
李祖洽带着几个族人,还有同族、同乡们的书信和钱财,在上海等着搭乘前往楚州的商船。
他要回淮南招更多淘金客去澳州!
“郎君,打听到消息了,最快也要五天以后,才有商船会途经楚州。而且客舱已经满了,须得跟船员一起挤挤。不过,明日有一批船去镇江,而且客舱还没满员。”
“那就先坐船去镇江换乘,你们去买船票吧。”
李祖洽离开客栈瞎溜达,沿途观察着忙碌的人群,走到驿站说:“去年入冬以来的《大明月报》,每期都来一份。”
兼卖报纸的驿卒,翻找一阵说:“今年三、四、五月份的已经卖完。”
“有污损的旧报纸也行。”李祖洽说。
驿卒很快把三份明显破旧的报纸拿出。
买完报纸,李祖洽溜达着回客栈,按照日期挨月读起报纸。
今年春天,最大的新闻就是科举,《大明月报》用专版完整列出进士名单。
一共录取了355人,状元的名字叫王佐,居然还是陆游的同乡。
嗯,陆游又落榜了。
倒数第二名叫朱熹,差一点点就没考上。
李祖洽盯着进士名单看了半天,久久无言,一声叹息。虽然他知道自己才学不足,就算去考也多半落榜,但直接被取消科举资格还是很郁闷。
除了会试,另一个大新闻是远征漠北,足足用了两期报纸来报道。
第一期是为战争预热,讲述漠北的局势,痛斥脱里杀戮亲兄弟的行为,谴责蒙古诸部多次违抗朝廷命令。
第二期则是正式向蒙古部、克烈部宣战。
详细信息没有报道,毕竟属于军事机密,估计目前正在交战状态。
李祖洽还关注了一些官员任免信息,比如年近八十的僧道司郎中毛奎,今年终于正式退休了。
为了表彰毛奎的功绩(主要是献出福州城),退休时擢升为礼部左侍郎,而且给了一个特进官衔。可以领更高的退休金,死后的葬礼规格也能更高。
另外,礼部尚书何粟病逝,六部官员相应变动。仕途坎坷的白崇彦又回来了,接替礼部右侍郎职位。
左都御史李光病退,潘良贵接任左都御史。
李祖洽还没把这半年多的报纸看完,忽然听到外面一阵骚动,他连忙起身推开窗户观望。
却见一批官兵从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