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赫颇为惊讶:“这里的人,还有之前那些难民,跟你们的长相都不一样。”
杜居实说道:“但他们有很多是汉人后代,只不过长期跟异族通婚而混血了。自一千多年前,汉人在此筑城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是汉人统治这里。就连这座城市的名字,还有被西辽灭掉这个国家的名字,都是当年汉人还没筑城就取的。地势高敞,人庶昌盛,这就是高昌之名的来源,明明白白记录在《北史》之中。”
“难怪这里是下桃花之地,”阿克苏赫说道,“我们的罗马帝国,也丢失了很多国土,而且也被外族占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收复。”
两人闲聊的时候,守军士气已日趋低靡。
等城内军民的储水喝完,或者是即将喝完,估计就有人想着投降了。
萧查剌阿不已经派出好几拨信使,在付出三百多骑的代价后,突围把求援信往西边送去。
西辽援军主帅萧斡里剌,在二百里外收到第一封,当时河水刚刚被明军截断。等他的探路先锋抵达百里外时,城内军民已经只能靠储水度日。
枢密院副使兼马军都指挥使李天晟说:“这仗有点难打。以萧查剌阿不的指挥能力,如此短的时间,就把城外水源给丢光,明军的实力比我们想象中更强。”
萧斡里剌问:“你对信中那些车炮兵怎看?”
李天晟摇头说:“毫无应对之法。”
萧斡里剌不解道:“我们造出的火炮,怎就不能打得那么快?难道逃来的党项人,还有些事情瞒着不说?”
监军耶律铁哥说:“那些逃来的西夏党项人,只是远远见过火枪火炮。懂得最多的那个党项首领,也只是在观摩西夏炮兵演武时,摸了几下西夏火炮的炮管。我们按照这些人的讲述,能把火炮仿造出来已是不易。而明军的火炮,肯定又改造过。”
西辽也有火炮了!
火炮仿制其实还比较顺利,耶律大石还没死的时候就已成功。但火药配比却有些难搞,目前虽已多次改进,但威力还是显得不足。
甚至最初的火药配方,是从大明重金走私而来。
明军把细作混在商队里探听敌情,西辽当然也可以收买见钱眼开的商人。
商人收了预付款,找民间匠人打听配方,再背熟了跑去西辽领尾款。
刚开始,民用火药配方甚至无法爆炸,耶律大石还以为自己被商人骗了。通过一次次调整配比,终于能够炸响,而且威力也越来越大。
火器这玩意儿,不可能永远保密的。
萧斡里剌说:“明军在高昌城北截断水源,我军若想获胜,只能真刀真枪打一场,必须把水源给夺回来。若不能占领水源,此战必败无疑!”
第1050章 迂回包围
高昌城内,几处错现(坎儿井的地面蓄水池)围满了人。
在有士兵维持秩序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排队前来打水,胆敢插队立即拖出来打一顿。
那些水已经比较浑浊,因为明渠里的水没了,只能钻进暗渠去提水。
暗渠之水,也已见底。
非要强行取用,肯定连水带泥。
显然,明军把坎儿井的上游堵死了!
露出地面的一口口竖井,被明军倒入大量泥土,严重阻塞暗渠的流动。
甚至明军放着地上河水不喝,十多万军民专门饮用上游坎儿井的水。
对于坎儿井,早期有两种说法。
一是陕西传过来的技术,二是波斯传过来的技术。
但后来通过考古壁画发现,这玩意儿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新疆地区。
高昌城及周边郊野,开凿有十多条坎儿井,随着蒙古人把高昌打烂而废弃。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坎儿井遗迹又被挖出来,通过科学技术测定其年份,大约始建于战国晚期到西汉年间。
不时有骑兵在城内来回奔跑呼喊:“不要害怕缺水,就快要下雪了,到时候可以喝雪水!”
如此宣传,自然是为了稳定人心,鬼知道今年什么时候下雪。
各处暗渠之中,有上千人在打井施工。
这里的土壤渗透性很强,高山积雪融水和降水,渗透下去就变成了地下水。
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蹲在暗渠里继续向下挖,是极有可能重新获得水源的。
“砰砰砰砰!”
一处坎儿井暗渠之中,突然响起枪声并回荡许久。
负责保护挖井民夫的西辽士兵,盾牌直接近距离被火枪打穿。靠后的西辽弓箭手,猫着腰想要拉弓还击,却被几声枪响结束生命。
“明军摸过来了!”
负责往外运泥土的西辽民夫,吓得争先恐后往回逃。
坎儿井暗渠大约高17米、宽12米,人数太多又过于狭窄,根本就没法快速逃跑,慌忙之间自相踩踏而死。
“上来!”
明军士兵用刚学会的回鹘语,朝着正在挖竖井的民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