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就算爆炸也威力不大。
朱国祥问张时修:“玻璃瓶罩着,里面可是死气?”
张时修欲言又止,不知该如何回答。
众人看着还在燃烧的蜡烛,眉头紧蹙,冥思苦想,却怎也想不明白。
终于,瓶中氧气耗尽,蜡烛终究还是熄灭了。
朱国祥尽量用古人听得懂的方式阐述:“气无处不在,但它并非纯粹之物。就仿佛细沙、粗沙,混合之后还是一盘沙。诸多气体混合,便是我们呼吸之空气。这空气当中,有些是人需要的,有些是人不需要的。人之呼吸,就是吸入有用之气,再排出那无用之气。”
他又指着罩在蜡烛上的玻璃瓶:“此瓶所装者,便是柴火燃烧需要的气体,也是人赖以生存之气体。它可养人,朕称之为养气。做研究之时,且写作氧气。”
朱铭捡起棍子,在地面写出“氧气”二字。
道士们恍然大悟,认为“氧气”即为“天地灵气”,每天吐纳吸收的就是这玩意儿。
也不知道教是否会诞生出“吸氧派”,误吸掺杂其中的一氧化碳就大条了。
朱国祥干脆盘腿坐于院中,众人不敢再站着,也纷纷跟着坐下。
朱国祥说:“京中百姓,多用石炭来做饭取暖。冬日取暖之时,偶有门窗关得太死,结果中炭毒而身亡者。何谓炭毒?那也是一种气,石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毒气。”
来的都是阁部院重臣,他们都居住在东京。虽然自己高价购买木炭,但家中奴仆却多用石炭取暖。
此刻听皇帝解释,众人将信将疑,却又忍不住去相信。
朱国祥又看向张锦屏:“太子妃的祖先,改进了湿法炼铜之术,每年为朝廷带来无数铜料。太子妃可知其中原理?”
张锦屏说:“回禀官家,儿媳知道怎样炼铜,却不知为何要那般做。”
朱国祥笑问众人:“你们可想看看?”
“愿得一观!”众人连忙应道。
今天不讲什么深奥的知识,纯粹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
朱国祥重新走向屋中,边走边说:“化学之道,利国利民,湿法炼铜便为其一。深研此道,或能为国朝平添无数金银。”
大家心想对啊,湿法可以炼铜,为何不能炼制金银?
皇帝就是个大忽悠。
第752章 化学天尊王重阳
炼金术师,中国也有,一般称为方士或术士。
方术之士,是星相医卜从业者的统称,其中就有不少折腾炼金术的。
两宋交替时,战火一度蔓延到江西,接着又是贼寇四起,就连张家都遭到劫掠,万卷藏书被付之一炬。
张锦屏的兄长张焘,从灰烬中找到《浸铜要略》的残卷,重新补齐之后再次献给朝廷。南宋这才派遣官员,恢复江西的湿法炼铜场,并成为南宋的重要铜料来源。
张焘在给此书作序时,就有写道:“谨按《神农本草》著,石胆,谓神仙能以化铁化铜,成金银。故方术之士竞尽力于此,然不探其理,类皆求之炉火之间,以为丹药之用……”
这些方士,读了《神农本草经》就去炼金。
也有方士认为,书中的金银铜铁,暗指炼丹的某些材料,可用石胆(胆矾)炼化出来。
此时此刻,围观皇帝做实验的道士,便有这种用炼丹炉来炼化石胆之辈。
“太子妃,可读《浸铜要略》之序言。”朱国祥说。
张锦屏颇为激动,这篇序言是第一版,由她的叔祖张甲所写。
张锦屏翻开扉页念道:“万物之理,非圣人莫穷;万物之用,非圣人莫制。穷而制之,曲尽其性。故《神农本草》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妙极神通有至于此,信哉!百工之事皆圣人作,然其说具存,其所以化之之术绵历数千百年……”
念完,朱国祥开始说到正题:“百工之事,真的只有圣人能作吗?万物之理,真的只有圣人能穷吗?万物之用,真的只有圣人能制吗?非也!”
张锦屏一愣,皇帝这番话,竟然在全面驳斥她的叔祖。
朱国祥说:“寻常之人,也能究万物之理。寻常之人,也能制万物之用。寻常之人,也能作百工之事。如果这些只有圣人能做到,那么眼前的诸位,只要能认真学习研究农学、化学、物理,你们也可以成为当世之圣人!”
阁部院重臣且不论,在场的几位落榜举人,却被皇帝此言说得激情澎湃。
朱国祥又指向正在看热闹的儿子:“太子坚持要把蔡伦请入文庙,便是天下士子反对亦在所不惜。何也?激励天下俊才,作那百工之事也。能作百工之事,流传千百年,而今还可利于万民者,便可称其为圣人。蔡伦虽然品行低劣,但他改良了造纸术,那他就当得起后世供奉。”
此言一出,好些大臣都想反驳。
但在说话之前,齐刷刷扭头看向朱太子。然后就纷纷偃旗息鼓,因为他们知道,就算今天在这里自杀,太子都不可能再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