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门城楼,距离太远看不真切。他觉得太子对自己太好了,这条命卖给太子也值,士为知己者死嘛。
折可求、姚古、刘延庆、刘光国等人,此刻站在武臣队伍里。
他们这些天陆续回京,很快就接到任命,全留在枢密院和大元帅府。
姚古因为最先归顺,因此官职也最大,而且有一定实权。
而刘延庆、折可求、刘光国三人,职位不高不低,看似安排合理,其实没啥实权,基本就是待在京城养老的。
他们的关注点不在韩世忠身上,而是杨惟忠和王渊。
王渊这次封侯了,功劳一大堆:平定淮南叛乱、编练淮南新军、编练浙江新军、参与覆灭钟相。
杨惟忠则受封伯爵,食邑比韩世忠更多,其功劳是两度死守太原。
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宋西军,如今明显是以王渊为首。
姚古却是无所谓,他儿子姚平仲此次也是封伯——姚平仲战功不高,但他那几个部将牛逼,连带着也给他算了一部分战功。
现在的大明军队,最牛逼的是四川系,其次是京畿系,接着是山东系,然后才是西军系。
河北系暂时还没成长起来,南方将领更是属于打酱油的。
爵位并非代表全部,比如李成和赵立。前者只混到个男爵,却被任命为山东副总兵。赵立同样是男爵,始终担任登莱主将,归属李宝直接调遣。
众人叩谢封赏,继而皇帝、太子下楼,率领文武大臣前往南郊祭祀天地。
朱铭骑马徐徐向前,无数双眼睛都落在他身上。
身为主帅取得河北大捷,太子居然没有任何封赏,有人甚至怀疑皇帝和储君不睦……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家伙,肯定不在核心权力圈子当中。
“大明万岁!”
“官家万岁!”
围观群众里面,有个士子激动大呼,身边之人也跟着喊起来。
随行兵马,甲胄鲜明,威武雄壮,而且军纪极好,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感到自豪。
李含章扭头看向欢呼的百姓,心想:“白三郎若在就好了,当日洋州乡下相识太子,何曾料想得到有今日盛况?”
白崇彦还在做杭州知府,估计明年就能升任开封府尹。
李仁礼不时扭头看向那些火铳兵,始终觉得那是一头怪兽,他很想偷几把火铳带回西夏。
毕竟被火器打痛了,西夏也在悄悄研究,已经搞出了原始火门枪。
需要使用引线(不是火绳),威力不是很大,准头全凭运气,而且打造极为缓慢。
李乾顺去年秋天调集工匠,直到现在才敲出十多把。
搞来搞去,李乾顺决定先造火炮。
第681章 马扩归国
在广袤的草原上,聚散分布着唐古三十四部。
唐古诸部,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包含有:汉族、奚族、渤海族、室韦族、阻卜族、高丽族、党项族、回鹘族、女真族……
全是辽国抓获的战俘,以及辽国掠来的各族百姓!
他们在经历一系列统治之后,逐渐被安置到阴山以南、山西以北草原,主要目的是辽国用来防备西夏。(吉林、辽宁以北草原,也有唐古部存在,被金国视为女真部族予以吸纳。)
一百多年来,各族俘虏渐渐融合,被统称为唐古诸部。
而在唐古诸部的地盘,又间杂分布着一些契丹部落。
刚开始,契丹部落监视统治唐古诸部,渐渐的平民通婚也变得频繁。直至辽国衰落,金国占领此地,通过乱七八糟的交替迁徙,连草原部落首领们都搞不清楚状况。
现在,他们被称为“唐古/契丹诸部”。
一盘散沙,实力极弱,表面归顺金国,暗中保存力量。
草原积雪还未融化,一支马队就从漠北出发。他们穿过阻卜部的地盘,很快进入唐古诸部草原。
这些臣服于金国的唐古部落,居然对漠北来者热情接待,还提醒他们该如何避过金人实控的草场。
路过梅古悉部(唐古三十四部之一)时,马扩正在喝羊奶充饥,忽有一个少年骑马奔来,用口音极为古怪的汉话问:“你们是汉人吗?”
马扩非常惊讶,问道:“你也是汉人?”
少年回答:“父亲告诉我,我祖父的祖父的祖父,是生活在大唐的汉人。一百多年前,祖先被抓到草原上,迁徙了好几次才到这里。”
虞允文也听得稀奇,出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