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宋穿越指南 第27o节(2 / 3)

才说得通,主流解释反而在闪烁其词。

这还牵扯到花石纲臣子和百姓,有没有义务“进献”。

按照主流解释,臣民就该进献国君,进献花石纲便有了理论支持。

而朱铭这样解释,臣民是否进献国君,《礼记》并未规定相关义务。可以献,也可以不献,强行索要花石纲就是违背道理的。

众士子面面相觑,他们倾向于朱铭的说法,但科举考试肯定不敢这样写。

朱铭问张根:“张团练以为然否?”

“然也。”张根非常厌恶花石纲,他当然得支持这种说法。

李道冲派来的心腹,暗暗记下朱铭这番言论。

朱铭打着王安石的招牌,又说了一番道理,终于来到正题:“吾虽不才阅读儒家经典时,也略有一些心得。我认为学子开蒙之后,应该先读《小戴礼记·大学》,《大学》完全可以单独成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大人之学。明德者,人具众理而应万事。亲民者,可读新民。明白了道理,就能吐故纳新,德行和才学随之精进。不断精进,就能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做人做事的纲领。”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之法,我亦有所领悟,今后讲《道用策》时会详谈。”

“我辈读书人,当以大学之道为根本。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道冲派来的心腹,再次记下朱铭言论。

之前还算有王安石背书,此番说法却属于洛学,二程首先把《大学》单独成篇的。这已经犯了徽宗朝的学禁!

洛学并未传播到金州,特别是宋徽宗学禁之后,就连进京赶考的金州士子,都对二程的学问没有什么了解。

此时听朱铭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子们都感到热血沸腾,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方向。

第267章 立道

李道冲其实早已麻木了,他去年罗列朱铭的十大罪状,还威逼利诱金州官员联名弹劾。

本以为肯定有效果,结果送到东京之后,直接被蔡攸卡住不发。

蔡攸还回信安排任务,让李道冲不要急躁,继续搜集朱铭的罪证。待到时机成熟,定然能将朱铭打倒!

问题是,李道冲没想过把朱铭打倒啊,只求别跟朱铭在同一个地方做官,只求不要有任何人妨碍他捞钱。

“君有馈焉曰献……”

李道冲看着心腹抄回来的东西,琢磨片刻,提笔写道:“朱铭篡改经义,非议君上,此阴诋花石纲也。”

心腹只摘抄一些关键内容,李道冲仔细看完,居然下意识点头。

他也是进士出身,就连身边的心腹,也曾经中过举人。朱铭讲得有没有道理,他们心里是明白的,在佩服其学问的同时,并不妨碍他们跟朱铭作对。

李道冲忽地问心腹:“金州可有《礼记发明》售卖?”

心腹摇头:“没有,便连东京都难见。”

当然很难买到,朱铭还是在逛东京相国寺时,在文玩一条街的旧书摊发现。

这本书的印刷量不大,且几十年没有再重印过。

其实没必要刻意去读,《礼记发明》确实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很多内容,纯属王安石的牵强附会——为了变法,故意歪曲经义。

王安石对此毫不掩饰,且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直接挑明:我遵崇周礼,不是要恢复周礼。如今的世界,跟上古已经不同。我所谓“法先王”,是“法其意”,然后“合其政”,而不是直接“法其政”。

李道冲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叫来一个亲随说:“送去东京,亲手交给六相公(蔡攸)。”

写完小报告,李道冲便去饮酒听曲。

他如今已躺平,在家养了个戏班子,天天听曲喝酒打发时间。

不躺平还能干啥?

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此消彼长,朱铭不断的步步紧逼而李道冲却毫无反制措施。人人都看出他是纸老虎,就连他通判厅的属官,也在暗中向朱铭表达善意。

权力已被夺得差不多了,李道冲只能混日子,盼着蔡攸那边早点发难。

……

“今日听太守讲学,兄长可有收获?”魏应时问道。

魏应物说道:“大有收获!只是……太守所讲《大学》,似乎行文与今本有异。”

魏应时点头:“朱太守改了文序。”

其实,不是朱铭改的,是程颢、程颐兄弟改的。

并且二程的改动,内容还不一样。

程颢是阐述三纲,立即给出三纲释文,再阐述八目,立即给出八目释文。

程颐则直接罗列三纲八目,再将八目分为两部分,格物致知是一个整体,剩下的六目是另一个整体。

宋代学者阐述儒家经义,便是如此随心所欲,直接按自己的理解,对经义内容进行改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